二人在朝堂上避开众人耳目,于御书房中探讨人员选拔、职能划分,力求打造一个能稳固大清江山的情报机构。
与此同时,弘历又与张廷玉沟通特勤局组建事项,张廷玉凭借着多年的官场经验和对朝廷局势的深刻洞察,为特勤局的架构出谋划策,两人常常一谈便是数个时辰。
而在报社筹备方面,弘历也丝毫没有放松。
定期召见鄂尔奇等人,仔细询问报社的筹备进度,从报社选址、人员招募到印刷设备的采购,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他的严格督促下,报社的筹备工作稳步推进。
军制改革也在按照弘历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裁撤冗员、优化编制、革新训练方法,一切都在稳步落实。
全国上下,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隐隐感觉到,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正以雷霆手段和雄才大略,为大清王朝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
而备受弘历期待的《中华日报》,也即将发行,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735年十月初。
养心殿内,烛火明晃晃地跳跃着,将弘历的身影稳稳投射在地砖上。
弘历身着常服,眉头微蹙,正全神贯注地研读鄂尔奇呈报上来的报纸初稿。
殿内寂静无声,唯有纸张翻动时发出的细微声响。
弘历修长的手指轻轻滑过纸面,很快便停留在第二版。
只见第一行“新皇登基”十分醒目,往下看,第二行“大清国丁银取消”格外显眼。
为了通过这项决策,朝堂上争论不休,弘历罢免了十多个官员才顺利通过。
虽说每年少了约350万两税收,但弘历相信,这对民生有利,也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接着,他的目光移至第三版,“张广泗平定苗疆”的消息映入眼帘。
苗疆之乱久矣,张广泗此番成功平乱,着实为朝廷解决了一大隐患。
这不仅彰显了大清军队的实力,更巩固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意义非凡。
弘历微微颔首,心中对张广泗的表现颇为满意。
再翻到第四版,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方法罗列其上。
这些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将极大地改善百姓的生活,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弘历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唯有百姓衣食无忧,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他拿起朱笔,在几处关键地方稍作批注,字迹工整有力,写罢,转头对候在一旁的鄂尔奇说道。
“这报纸内容关乎天下民生、朝廷大计,每一处细节都不可疏忽,务必要让百姓看得明白、学得有用。”
鄂尔奇赶忙跪地领命,额头沁出细密汗珠。
弘历起身,从抽屉中取出一份品质极佳的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转身看向鄂尔奇,目光透着几分期许,缓缓说道。
“鄂卿,这便是《中华日报》的第一版内容。”
鄂尔奇忙恭敬地接过,定睛看去。
“自上古炎、黄二帝并起,涿鹿一战,华夏初兴。其血脉绵延,历千秋万代,衍生四方。
满人、汉人、蒙人、回人、藏人等诸般族类,虽居域各异,风俗有别,然追根溯源,皆为炎黄苗裔,同属一脉,共系于中华民族之根系。
今统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