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5年元旦晨光初现,炎黄会馆外已挤满围观百姓,特勤局将士持枪列阵,拒马桩外的人群望着缓缓驶来的黄底黑龙龙撵,议论声中满是期待。
龙撵停稳,弘历身着玄色祭服迈步而下,金线绣就的日月星辰纹在晨光里熠熠生辉。
弘历并未急着入馆,而是抬手示意特勤局将士后撤半步,声音透过传声筒传向人群。
“祭先祖本是万民之事,让百姓们近些看,才显诚意。”
百姓闻言欢呼,不少人激动得向前涌了涌,目光紧紧追随着弘历的身影。
步入会馆,弘历径直走向圜丘坛。
面对中央的盘古石雕与北侧皇穹宇内的先贤牌位,他率先整理祭服,躬身行三鞠躬礼,动作庄重肃穆。
王公大臣、各省代表与学子紧随其后,待众人礼毕,弘历上前一步,亲手接过礼官递来的祭文,展开时指尖轻拂过“炎黄定九州,血脉延绵五千年”的字句,随后朗声诵读。
弘历的声音沉稳有力,从坛上传到馆外,连围栏外的百姓都屏息聆听,不少人跟着低声附和,香火缭绕中,“敬先祖”的氛围愈发浓厚。
祭文读罢,弘历转身走向文明展馆旁的《炎黄会典》展台。
数百册典籍码放得规整肃穆,弘历抬手取过最顶端的一册,先递予身侧王公大臣,再依次颁至各省代表手中。每递出一本,他必沉声叮嘱。
“带回后,务必令学堂讲授、官府誊抄,要让天下山野村夫都知晓——自己是炎黄子孙,先祖曾开创何等九州伟业!”
接过典籍的代表们躬身应下,不少人眼眶泛红,更懂这份“传文脉”的责任。
颁典结束,弘历抬手示意全场静声,神色比先前更添几分郑重。
他缓步走到露台中央,目光扫过院内百官与馆外百姓,朗声道。
“先祖开疆拓土,文脉绵延不绝,然纪年之法,当以先祖为宗,方显根本!”
话音稍顿,弘历举起手中一册《炎黄会典》,继续道。
“朕命翰林院、钦天监遍查《春秋命历序》《帝王世纪》等古典,考订炎帝神农氏即位元年,至今恰好四千四百四十三年!”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随即又陷入肃静,人人屏息等待下文。
弘历声音愈发铿锵:“自今日起,大清启用‘炎黄历’纪年,以炎帝即位元年为始,今年即为炎黄四千四百四十三年!
往后朝堂文书、祭祀典礼、典章编撰,皆以炎黄历为根本。
年号纪年仍并行使用,但‘炎黄历’三字,须刻在每一份文书的首行,刻在每一位子民的心中!”
露台之下,百官先是怔愣,随即齐齐跪伏于地,高声应和。
“皇上圣明!炎黄血脉,永继不绝!”声音震彻会馆,馆外百姓虽未全然明了纪年之深意,却也跟着欢呼起来,手中的迷你龙旗挥舞得愈发热烈。
弘历望着这沸腾的场面,缓缓抬手虚扶,示意百官起身。
“大清疆域万里,不少族群居于边疆,隔山而居,世代承袭自身的文化传统、习俗礼仪与精神信仰。”
弘历稍作停顿,抬手虚按,似要让这份承诺更沉实地落进人心。
“朕不会下令干涉,更不会妄加打压。你们世代相守的根脉,本就是大清水土滋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