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乾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