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接口”
等特性,以及虚构的“实验室测试数据”
。
对于“实验型高能量密度微型固态电池”
,必须熟悉其“体积能量比”
、“充放电曲线”
、“极端温度稳定性”
、“安全认证”
等细节,并能“专业地”
讨论其应用于小型无人平台的“前景”
。
至于“特种防护纳米涂层溶液”
,要能解释其“疏水疏油”
、“抗电磁干扰屏蔽”
、“极薄涂层不影响散热”
等“神奇”
特性,并编造出合理的应用场景。
他反复练习着充满专业术语又带着商人圆滑的推销话术。
如何将“致命组件”
包装成“前沿科技产品”
?
如何引起潜在“客户”
的兴趣,又不至于过度热情引起怀疑?
如何在交谈中不着痕迹地套取信息,方便随机应变?
最关键的是刺杀手段。
将微型高爆战斗部伪装成无人机电池或核心部件,利用图传系统实现精准末端制导,这是最可行的方案。
但如何确保在重重安检下,将核心部件带进展会并完成最后的隐秘组装?
如何在西尔斯基出现的极短时间窗口内,完成锁定、突防和撞击?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致命变数。
彼得罗夫的角色是“凤凰公司”
驻乌克兰的“业务联络人”
。
他需要以假身份,在“积极”
地“采购”
一些基础、常见的无人机部件。
然后,利用在安全屋准备的简易工具对这些部件进行一些外观上的、非功能性的“修改”
——
比如重新喷漆、贴上“凤凰”
的标签、或者用外壳包裹一下。
这些被“改装”
过的普通部件,将作为“凤凰公司自主研的样品”
摆在展台上,用于撑门面和吸引眼球,掩盖他们真正“核心技术”
的来源可疑性。
还有一个无解的难题——
炸弹的最终安放点。
西尔斯基在展会现场可能的动线?
哪些地方是安保死角或相对薄弱环节?
如何在携带炸弹核心部件通过入口的x光机、金属探测器、爆炸物嗅探犬以及sbu特工肉眼盘查?
如何在会场内部无处不在的监控和人流中,完成最后的激活和定位设置?
外围军警的重重警戒线更是几乎断绝了远程操控无人机从会场外起攻击的可能性。
他感觉自己在设计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迷宫。
就在两人沉浸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伪装与策划中时,房间角落那台老旧电视机突然提高了音量。
女主播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渲染的凝重:
“插播重要新闻!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今日宣布破获一起重大间谍案件!
一名涉嫌为俄罗斯情报机构效力、并直接参与策划了上月针对我国关键军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