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如果执意保留他们旧有的发式、服饰,他可以考虑由他们自主选择。
总之,他不会如同清虏强制汉人剃发易服那样,去强制其他人类或者蛮夷完全改从汉人的衣冠发式。
他们要是自己愿意金钱鼠尾“厂字领”“厂字襟”,或者披发左衽、黥面纹身,那就随他们去。
他们丑他们的,只要不强制其他人改从他们的衣装发式就行了。
当然了,这还只是杨振心里的一种想法而已,既没有对下明确要求过,也没有对人提起过。
不过,在长安堡之战后南褚归降的时候,杨振也并没有明确要求其必须剪掉头顶的辫子,换上金海镇明军的制式衣甲。
南褚及其部下察哈尔营人马的剪辫子行为,并非是在枪口下被迫完成的,而是他们在选择归降后的第一时间内自发完成的。
事实上,这种事情,根本不用杨振再明确下令。
因为发式的问题,对南褚他们这些人来说,既敏感,又重要。
虽然杨振及其部下将领没对他们说过“留辫不留头”之类的话,但是想当年,他们八旗上下在针对被俘的明军和汉人百姓时,可是按照“留发不留头”这么做的。
对他们来说,头发的事就是头等大事,是否剃发易服,意味着是否愿意归顺。
所以,时至今日,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剪不剪掉头顶的那根辫子,在他们自己的眼里,也成了是不是真心归顺的标志。
决心归降的第一时间主动剪了,那就是诚心归顺。
归降后被迫剪掉,那是被迫归顺,缺乏归顺的诚意。
如果被俘后执意不剪,那就相当于选择了顽抗到底。
在发式的问题上,杨振什么话都没有说,可不管是南褚、毕力克图、白尔赫图等人,还是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等人,都自然而然的形成这样的共识。
他们几乎是在答应投诚或者归降的第一时间,就主动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并要求部下剪辫。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海州城的这一批降将身上。
而且因为海州城开门投降后,他们与金海镇的辖地之间实现了直接的接壤,道路和补给也得以完全打通。
所以,他们不仅在出城归降的第一时间剪掉了辫子,而且还很快就得到了“易服”的机会。
而这一次吕品奇陪同杨珅与罗硕等人一同北上辽阳城,除了要来面见杨振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就押送大批后方转送到前线的补给。
于是,南褚和在辽阳城内归降等诸将,也在归降了好几天之后,换上了来自金海镇的大明制式官服。
这一换,果然顺眼多了。
既然如此,杨振也就没对他们提起衣冠发式可以自决的事情。
毕竟海州城、鞍山城和辽阳城一带,也即耀州城以北和太子河以南地区,很快就要迁入大批经由登莱地区渡海北上的关内移民,届时如果新附诸营仍旧一副清虏鞑子打扮,也的确不合时宜,容易引发民间不必要的猜疑和混乱。
却说杨振在辽阳城接见了罗硕之后,将其麾下两白旗汉军共有五个牛录,归并为一个海州新附营,就地全部划拨给了金海北路团营。
而其所领七个半牛录的海州驻防满蒙人马,及其家眷人口,也被做了拆分。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