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的杨振来说,这并非好事。
杨振在扣押硕托等人之后,没杀他们,其实也有这个考虑,毕竟现在形势不同了,没有必要非把他们赶尽杀绝不可。
尤其是二鞑子,若能投诚或者起义来归,比如析木城驻防八旗且就地转为金海镇的正兵。
原则上,谁招揽或者策反过来的,他们就归在谁的麾下,不会把他们当成俘虏处置。
杨振也希望借助这样的手段,来吸引八旗汉军里靠边站的那些人重新投奔到自己这边来,至少希望他们跟自己作战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全力以赴。
如果说在前几年清虏势头如日中天的时候,杨振的这个想法完全不现实的话,那么现在,出了“析木城”兵变这样的事情之后,原来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条件成熟转眼就会变成现实。
且说崇祯十六年三月初九下午,杨振在亲自送走了邓常春之后,简单视察了一番金海北路前哨青石岭附近的钟令先营寨,随后调转马头疾驰向西,于当日未时左右,抵达了大军云集的营口城。
短短半年的时间,这座建立在“梁房口”关城旧址上的新城,俨然已经有了一种人烟辐辏、车马喧嚣的大城闹市景象。
杨振策马驻足在东门外,目光跟着前去通报消息的马队背影往上看,就看见了东门外两侧增筑的敌台棱堡上面迎风飘扬着的两面旗帜。
一面是象征金海镇水师的黑底白星的北斗七星旗。
另一面则是象征金海镇辖地的红底金星的北斗七星旗。
看着这两面高高飘扬在营口城上的旗帜,杨振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来。
虽然对于关内战场,他能做的实在不多,尤其是京师朝堂,他几乎无力改变。
但是在关外战场上面,他已经扭转了形势,尤其是在敌后,辽东半岛和辽南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因为他而改变。
比如三岔河入海口的营口城,就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了,其周边不仅安置了过万户的关内百姓,而且也顺其自然地成为金海镇继续向北进军,收复辽沈的中转枢纽之地。
他将从这里出发,沿着三岔河溯流而上,然后在牛庄驿城附近转入太子河,最后直抵辽阳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