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不认得石英钟上显示的时间。
可以说,在没有电子表的时候,解孙氏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坐在炕上问家里人“几点了”。
那钟就在她头顶悬着,她认识那上头的从1到12,但就不认得是几点几分。
至于在日常劳动方面,这解孙氏搁农村生活一辈子,但一辈子没种过地。
做饭呢,她就会插粥。
更绝的是,引火点灶坑,她就能使干苞米叶子点干苞米瓤子。要给她换堆树枝、柴火,她都整不着。
像什么针线活呀,那就更想都别想了。所以,解老爷子临终前才劝解孙氏跟着自己一起走。
解孙氏倒也听她老头儿话,只不过她上吊七次,都被家里人发现了。
这就是没想死!
解家兄弟姐妹四个,两男两女,解忠是老大,解臣是老疙瘩,中间两个姐妹。这四个孩子都挺孝顺,关键是解忠的媳妇刘兰英人特别好。
要知道解忠比解臣大十六岁,解忠的儿子只比解臣小不到一岁。
想当年解孙氏生解臣坐月子,家里没人照顾,刘兰英自己挺大肚子,还得给婆婆伺候月子。
后来等刘兰英做月子的时候,还好解臣二姐解华放假。至于解孙氏嘛,那时候她自己奶解臣都费劲。
然后等刘兰英坐完月子,解华回城里上学,刘兰英自己照顾俩孩子,解臣差不多是吃刘兰英奶长大的。
后来看解孙氏一次次上吊,刘兰英说了一句“妈,你别折腾了,我养你老”。
就这一句话,将解孙氏的上吊记录终结在了第七次。
从那以后,解孙氏就过上了好吃不做的日子。..
这么多年下来,刘兰英哪怕是跟解忠俩人在家,她也没说过解孙氏一个不字。
这就使得解家哥兄弟、姐和妹都对刘兰英格外的敬重,哪怕解忠喝多了,也没跟刘兰英吵嚷过。
而解孙氏,那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在她这里,什么老儿子、大孙子,都没刘兰英重要。
在这屯子里,谁要敢惹刘兰英,解孙氏就拿着一包耗子药去那人家,她往人家炕上一坐,将耗子药往炕桌上一摆,换谁都得迷糊。
见赵军看着自己直乐,不明所以的解孙氏也冲赵军一乐,然后她转过头,对解忠、解臣说:“你俩,别坐着了,去帮英子整饭,我陪赵小、张小唠嗑就行。
解忠闻言当即起身,对赵军道:
“那兄弟你坐着,我们去帮你嫂子忙活、忙活。”
“哎!”赵军刚应一声,却听外头一阵狗叫,解忠往窗外一看,连忙拽过棉袄向外走去。
解忠推门出来,就见院门口站着一人。此时那条白狗的叫声,引得赵家狗帮叫个不停,相隔太远都听不到说话声。
解忠穿好棉袄,抿着怀儿跑到院门口,问道:“小旺子,你来有事儿啊?”
“大哥,你家是不是来客(qiě)啦?”
“啊!”解忠诧异地问:“你咋知道呢?”
“村部来个电话,说是岭西永安林场的,让你家来那客接电话!
“哎呦!那你等我!”解忠又往回跑,进屋把这话跟赵军一说,赵军顿时一个激灵。
“家里出事儿了!”此时赵军心里就这么一个念头,他急忙下地趿拉着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