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这些数据准确无误,看来何裕柱对项目做了充分准备。
"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国外先进炉具,据现有资料,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初始炼化效率就达6o,某些高端工业应用甚至能达到65,这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强的工业水平。”
何裕柱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们要基于几家大钢厂的炉具,开全新设备,我认为效率至少要提高到7o,这样才能让项目有意义。”
说完,他静静地看着团队成员,没有再说话。
黄宗兴带头,其他人听完这个目标后都愣住了。
"
什么?7o?”
“开玩笑呢吧?”
上一秒还在讨论实际情况和数据,下一秒就提出效率提升到7o?
大家看向何裕柱的目光充满疑惑。
你若说他不了解工业,刚才那些专业分析令人信服;但若说他真懂,哪家懂工业的人会定下这么高的目标?
这种提升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国内炼化效率长期徘徊在4o左右,不是不想提高,而是起步晚,人才不足,实在没能力啊。
现在就算黄宗兴他们完成了这次的项目,心里预估最多也就5o到55,连起步6o的国外数据都不敢奢望。
毕竟国外有多年的先优势,这种积累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内能赶上的。
黄宗兴轻咳几声,脸上露出一丝尴尬。
从何裕柱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是张兰教授推荐来的。
他的能力应该不虚,只是定得有点高,还是年轻人常见的毛病——眼高手低。
他主动开口想给何裕柱找台阶下:“何裕柱同志,你刚才的分析很有深度。
至于这次项目的具体目标,依我看,还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旁边,之前被黄宗兴叫住的小女孩李冬雨目光闪烁,不停地打量着何裕柱。
她今年22岁,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机械领域研究,虽然和清华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目前她是准9级工程师。
作为黄宗兴的侄女,毕业后自然跟随他来到研究院学习工作。
何裕柱听出了黄宗兴的暗示,但他笑着摇头说:“黄老哥,我们的项目目标就按我说的来。
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慢慢摸索,逐步提升。”
他对自己的目标——炼化效率突破7o是有把握的。
他来自未来,眼界和经验都不同寻常。
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钢铁矿石这类基础工业原料的炼化已经接近百分百。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工业基础,他才将目标设为7o,否则还能再提高1o个百分点。
这一切并非源于何裕柱渴望立功,而是因为他深知未来几年社会的实际变化。
几年后,国家政策出台,全国将启动钢铁收集工作,进入大规模炼钢时代。
尽管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偏差,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毕竟,像锅碗瓢盆这样的东西,即便全部熔化,又能换来多少枪炮呢?要实现现代化,还需从夯实工业基础做起。
提高原材料的冶炼效率正是打基础的关键一步,目前7o的转化率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