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需要兵人亲自上手才能完成的改装工作呢?
不过内心波动虽然让“图司机”又开始筹划后勤改革计划书了,但其外表面却暂时没有什么变化。
“普及率怎么样?”,“图司机”从侧面向“基尔”确认这个近似孤例的情报的可信度。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构建新的应对方案了。”,“基尔”一边掏出一些普通苏军侦查部队与德军巡逻队遭遇的记录,这些记录都在反应,德国人似乎已经在实验他们的新玩具了,一边掏出了几个装备部给出的方案,推给“图司机”看。
当然由于之前提到的原因,“图司机”还是只能选择其中,最wAAAGh的那个方案。
(一些解释:
1、我们的“士兵”
“通信班”的兵人,由于是系统从古拉格中捞出来的士兵,被“图司机”等人视为与自己性质相同的“苏军士兵”,于是对于“旧军官”兵人来说,这些士兵自然是我们的“士兵”了。
至于他们现在在一些方面,不如外来兵人的原因有如下两条:
一是,原型力量差异,作为战争初期出现“惊慌失措”的苏军士兵,其基础力量自然不如在其他时空算是精英以上的外来兵人。
二是,与外来兵人依靠能力解封提升能力,会在特殊条件下出现力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不同,这些本地兵人的能力提升,更为接近真实苏军士兵,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
当然,基础差异和力量提升方式的差异,只决定了这些兵人能力的起点和增长路径,并不会决定他们的终点。
而且这些本地兵人也有和“诡术”“狂热”一样的本地背景优势,只是现在尚未解开。
2、德军跟随装甲部队行动的工程师
纳粹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军工管理水平都是比较低下的,这一问题具体到以坦克为首的机械化载具上就是,当苏联人有能力用两年完成一型坦克从原型到量产的转变时,德国人需要花费5年。
而且设计和制造被分布在八个公司的德国坦克,几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大规模生产。
而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还喜欢随时对各型坦克进行各种升级,这让德军每一个坦克营都会有各种不同型号的坦克。
这极大的增加了德国人维护这些坦克营的难度,而如果再加上德国人为了提升部队摩托化水平,从欧洲征用的各种商用卡车,就会让一个装甲师的维护变成地狱难度。
(有统计提到入侵苏联时,德军部队装备了2000多种车辆,170多种火炮,73个型号的坦克,52个型号的高射炮)
不过这一问题在战争初期时,德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只是其解决方案却是一种带有“德式古板严谨”的“应急”方案。
即依托训练水平远比苏军高的坦克兵,和专门组建的机修部队,外加从各个工厂直接派驻前线的工程师,德军构建了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强大维护团队,这也是德军部队通常只有1\/3前线兵力的原因之一。
好让他们的坦克可以在他们规划的四个月时间内正常完成任务。
其结果自然是随着战线被拉长,作战时间超出预计,这个看似强大的维护团队,被更为糟糕的现实彻底拖垮。
以至于到了库尔斯克会战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