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路过的武装人员了。
而根据斯达妮莉内的描述,薯条君完全可以确认,其中既有曾经的老朋友——在德军特殊机构介入战争后,就显得不那么特别的勃兰登堡团,也有在薯条君看来就是在过家家的立陶宛自由军类武装组织。
对此已经经历了更高层面战争的薯条君,只能评价为“水浅王八多”。
最后感谢了斯达妮莉内帮助的薯条君,将一个传送节点和一副薯条旅装备部出品联动地图——上面是巴甫洛夫带领的部队向维尔纽斯运动的路线——交给了游击小组。
并叮嘱斯达妮莉内尽量带领后撤的集体农庄沿该路线行动,如果遇到什么奇怪的敌人不可力敌就触发传送节点。
(一些解释:
1、混乱之地——维尔纽斯与考纳斯地区
维尔纽斯和考纳斯,分别是立陶宛的第一与第二大城市,两个城市所属的区域也是立陶宛人口最多的地区(占总人口数的50%)。
同时该地区(特别是维尔纽斯地区)还是历史中极富争议的地区。
20世纪初到二战前,该地的控制权反复在立陶宛、德国、波兰、苏俄(沙俄)之间流转。
这让该地,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了苏德两国政治博弈的核心位置之一。
德国在入侵波兰(1939年9月1日)前曾向立陶宛政府(当时是阿塔纳斯.斯梅托纳的独裁政权)施压——要求立陶宛保持中立。
但德国也同时暗示立陶宛,德波战争会引起领土的重新调整——即德国会默认立陶宛用任何措施夺取,当时在波兰控制下的维尔纽斯地区,以此来拉拢立陶宛。
不过以反苏政策上台,但却在外交政策上亲苏(为了对抗波兰)的斯梅托纳政权,在大量波兰难民涌入其控制区时,却出乎德国意料的没有对维尔纽斯地区采取任何行动。
pS:这里也有保持绥靖政策,虽然痛恨波兰人违反自己意愿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协定》中英法只默许了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但却没有允许波兰占领切欣地区,但仍然需要保持面上正义的英法,向立陶宛施压要求他们不能攻击波兰有关。
再加上9月17日苏联从波兰东部进入事实上控制了维尔纽斯地区的原因,德国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在其准备转向西方之后,继续鼓动立陶宛人搞事的计划。
只是在苏德就毫无波兰计划进行的与《苏德密约》规划的情况有所不同——德国占领了划给苏联的卢布林,苏联占领了划给德国的维尔纽斯等——的事情达成保持现状的一致之后。
苏立之间的谈判也并不愉快。
立陶宛政府,最终在被德国割走整个南部地区——实际上仍然被德国割走了梅梅尔地区,和获得包括维尔纽斯在内的部分维尔纽斯地区的权衡中,选择了和苏联签订,和苏联之前与拉脱维亚以及爱沙尼亚签订的互助协议一致的协议。
pS:在谈判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和苏联达成一致的德国,还试图通过宣称,将维尔纽斯归还给立陶宛是德国坚决主张的,割走梅梅尔地区只不过是一个微小代价的方式,拉拢立陶宛政府。
协议签订后,立陶宛以两万苏军进驻立陶宛为代价获得了维尔纽斯地区。
而随后苏芬战争的爆发,让这部分苏军一直保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