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若不使劲往前赶,早晚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
内阁值房内。
马自强与殷正茂在吕调阳面前,狠狠夸赞了吕兴周一番。
因有他带头,才有了众新科进士主动申请外放的情况出现。
吕调阳心中大喜,然面色平静地说道:“非吾儿之功,实乃今年这一届的进士觉悟颇高。往届许多进士,一旦被授官,心中想的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今这一届进士们想的却都是: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存!”
马自强轻捋胡须,点了点头。
“我们定要好好保护这一届的进士们,为官三年内是最容易贪墨腐败之时,希望朝廷的改革氛围,能让他们挺过来,将地方的泥沼官场变成清水衙门!”
……
与此同时。
京师各个衙门的官员都忙碌着思索令兼并者配合朝廷丈田的良策。
小万历的“特例擢升”之策非常成功。
此次,不仅仅是六部、翰林院、都察院、大理寺等与新政关联较深的衙门官员思索策略。
就连掌管祭祀礼乐的太常寺官员、掌膳食宴饮的光禄寺官员,还有掌礼仪的鸿胪寺官员、掌牧马的太仆寺官员,心中都提着劲,认真思考起来。
但凡为官者,都想追求进步,都想更上一层楼。
其中,最拼的还是翰林院的一众翰林官们。
翰林官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本就有拟定国策之责。
他们拥有着“擢升渠道最快”的特权,又博览奏疏,了解大明所有的新政策略,自然觉得责无旁贷,认为想出良策的应该是自己。
沈一贯、王家屏、赵志牟等翰林官,直接住在了翰林院。
一边扒史册,扒历朝历代改革之策,一边相互讨论。
沈念并没有单独思考,也是与一众翰林官热情讨论,彼此互相提供思路。
能将思路完善形成良策者,便是“即刻擢升”的幸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