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沈念的眉头深深皱起。
当他看到这份奏疏时,一抹前世的记忆涌入脑海之中。
“明祖陵于清康熙年间被洪水淹没,沉入洪泽湖底,与世隔绝达三百年之久,乃是世上唯一一座水下皇陵。”
若大明的皇帝们知晓,他们的老祖宗在水里泡了三百年,估计每个人都要扇自己的耳光。
将祖陵设于黄河淮河下游,本就是一个失败的选址。
沈念实在不知当时的钦天官是怎么想的,即使是龙兴之地,也总要防止洪水倒灌吧。
谁愿意自己的祖宗长眠于水中!
沈念心中清楚,当下要疏通漕运河道,就必须采用束水攻沙之策,束水攻沙就必须修筑高家堰,而修筑高家堰,就有可能导致泗水被淹,祖陵被淹。
泗州知州杜元与一众地方士绅乡贤,之所以如此强烈地反对。
在乎的其实不是明祖陵,而是生他们养他们的泗州。
淮北泗州在唐宋本是鱼米之乡,但自明以来,由于洪水多发,朝廷解决洪涝时先漕运后民生,导致泗州屡遭破坏。
他们若再不站出来反对,泗州就真的由鱼米之乡彻底变成贫困的流民区了。
另外,潘季驯这种宣称“一劳永逸”的治河之法,治河、治漕成功后,将会使得地方在河漕上的拨款减少甚多,最大的一份油水被减掉,地方官们自然反对。
沈念看出,修筑高家堰有“以淮北泗州之民生换漕运之通达”的意思。
对大明而言,漕运之重,远重于泗州。
若让沈念出主意,他将认为:应迁明祖陵,迁泗州之民,让泗州彻底变成蓄洪区,或者成为洪泽湖的一部分。
此乃损失最小的方式。
迁祖陵后,以后治河便不用再考虑祖陵的保护,迁泗州之民后,旱涝可控,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流民。
省钱,省力,省事。
但沈念知晓,他若提出迁祖陵,小万历绝对不会同意,朝堂诸多官员都不会同意。
祖陵之中,藏着帝王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