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刘亮临时府邸。
自从汉王刘璟回长安之后,刘亮表面上按部就班处理制定抵御梁国北伐的计划,暗地里却一刻也未停歇,动用了汉国最隐秘的力量——绣衣卫,对不久前“劝进”风波中的两位主角,杨侃和卢辩,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背景调查。汉王那句“看着办”,看似放权,实则重若千钧。
“查!给本官仔细地查!上溯三代,亲朋故旧,田产宅邸,言行举止,乃至个人癖好,巨细无遗!”这是刘亮给绣衣卫下的死命令。他需要确凿的“把柄”,不是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是为了牢牢握住缰绳,确保这些新附的“高门名士”能够彻底为汉王所用,而非成为未来的隐患。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绣衣卫如同梳篦般的不懈努力,卷宗上终于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杨侃的背景相对简单,甚至带着几分乱世的悲凉。他家世尚可,但早在关中羌乱时便已家破人亡,亲人离散,他本人也是颠沛流离,辗转多方才得以存身。投靠宇文泰后,虽得任用,但根基浅薄。归顺汉国后,更是主动退还了昔日宇文泰赏赐的所有田亩宅邸,姿态放得极低,几乎挑不出错处。刘亮看着关于杨侃的卷宗,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心中暗忖:“此人是真聪明,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东西该舍,是个明白人。”
而卢辩,则复杂得多。他本人为官还算清廉,在周国时并未大肆敛财,名下并无多少田产,甚至可以说有些“清贫”。
问题出在他的出身——他出身于范阳卢氏!这可是北齐境内首屈一指的豪门望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在河北之地拥有良田万顷,仆从如云,影响力巨大。这与汉国旨在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稳固小农的国策,在根本上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当然,刘亮也清楚,卢辩只是卢氏家族的一员,并非家主,以其个人之力,根本无法左右整个范阳卢氏的立场和行为。若仅以此为由整治他,未免显得牵强附会,难以服众,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士人的反感。
然而,绣衣卫到底还是找到了突破口。卢辩此人,有才学,有能力,但也有文人常见的毛病——好色,且贪杯。他虽不至于耽溺于酒色误事,但公务之余,偶尔招妓饮酒,寻欢作乐,也是常有之事。
这在许多士大夫看来,或许是无伤大雅的“风流韵事”,但在刘亮眼中,这就是足以撬动其人的绝佳支点!
“汉王让你‘看着办’,那便拿你卢辩开这第一刀,也好让其他人看看,什么叫规矩。”刘亮合上卷宗,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一个计划已然在他心中成型。
---
这日,卢辩从豫州风尘仆仆地视察春耕备耕情况返回洛阳。连日的奔波劳顿,加上与地方豪强、农户打交道耗费的心力,让他感到疲惫不堪。回到府中,他习惯性地想要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去,叫两位技艺好些、模样周正的娘子过府,再备些酒菜。”卢辩对管家吩咐道,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潜意识里觉得,汉王刘璟已去洛阳,留守的刘亮这段时间也一直没什么动作,想必重心都在协调南线战事上,上次那场不了了之的劝进风波,应该已经过去了。自己稍微放松一下,无伤大雅。
他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在绣衣卫的监视之下。
不久,两名姿容俏丽、眼波流转的艺伎便被引进了卢府。卢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