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携有《道德真经》注本,欲与诸位共论‘有无之辩’。”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皆惊。
“龙虎山?”张载眉头微皱,“那可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素来主张‘道法自然’,与我儒门‘格物致知’亦有相通之处。”
陆北顾心中一动,若今日儒释道三家皆能齐聚于此,那这场辩论,恐怕将成为后世传颂的盛事。
契嵩沉吟片刻,终是点头:“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着道袍的中年道士步入堂中,面容清癯,目光深邃,手中捧着一卷古旧经书。
“贫道龙虎山清虚,奉师命,携《道德真经》注本,愿与诸位共论‘有无’。”
堂内众人皆起身行礼,张载与陆北顾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震动。
“道德真经”乃道家根本经典,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以此为辩题,今日之会,恐怕将更加波澜壮阔。
契嵩缓缓坐下,目光深沉:“请清虚道长赐教。”
清虚合十行礼,缓缓展开手中经卷,声音低沉却清晰:“太上老君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今观陆公子以实证破空性,实为大破,然是否亦为大立?若‘无’可破,那所谓‘无’,是否亦非究竟?”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再次哗然。
陆北顾面色微变,契嵩亦是目光一凝。
“道长之意……是谓我今日之辩,虽破空性,却未立真谛?”陆北顾沉声问道。
清虚点头:“陆公子以格物为法,证得‘心识扰动光之波动’,此为实证之妙。然若以此否定‘无’,则恐陷入‘执有’之境。”
他顿了顿,缓缓道:“道家所言‘无’,非虚无之无,而是‘道之本体’。若光之波动可被心识扰动,那是否正说明其本无自性,随道而生?”
此言一出,陆北顾竟一时语塞。
张载皱眉思索,忽而眼前一亮:“道长所言,若以儒门‘格物’而言,便是‘理在事中,事由理显’?”
清虚点头:“正是如此。若理未显,则事亦无从生;若事未生,则理亦不可见。陆公子所格之光,正是理之显现,而此显现,又受心识影响,正说明理非孤立,而是在因缘中生起。”
堂内众人皆陷入沉思。
陆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