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庄之中涌出,汇聚成一股涌向县城的人潮。
……
开堂,问案!
为民,伸冤!
如今的杨一笑,身份和地位其实早已过了一县县令,他的爵位是万户侯,官职是青州兵马镇军,最主要是手握十几万大军,堪称是节度使般的存在。
像他现在这种级别,即使放在京师也是大佬,哪怕是朝廷那些重臣,见了他也要彬彬有礼。
按说以他现在的身份,不需要再抛头露面审案,然而今日这一场升堂问审,杨一笑却亲自坐在了县衙中。
左手位置,是宋老生。
右手位置,是唐青云。
负责记录的是孙学政,维护公堂的是周县尉,其余杨氏核心人物,几乎也全都参与升堂。
甚至门口围观的百姓还现,公堂一角还坐着个女子,看起来地位极为不凡,竟然负责翻阅卷宗。
咚咚咚!
第一次鼓声,终于在门口响起。
这鼓声在初敲之时,明显还带着迟疑忐忑的拘谨。
但是很快就变的又急又响,仿佛是每一下敲击都用尽全身力气,甚至在敲到最后时,已经如同疯般的猛砸。
由此也就凸显出来,击鼓之人被压制的冤屈何其之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百姓潮涌而来。
古代由于为了体现吏治的清明,历朝历代都不禁止百姓围观升堂,每次问案之时,甚至允许百姓进入衙门直接站在公堂前的内院观看。
当这第一个击鼓鸣冤之人敲鼓时,所有百姓的脸上全都显出期待之色,心里又是忐忑又是担忧,同时又有浓浓的希望和渴望。
担忧忐忑是因为大家又怕看到以前的惯例重演,公堂上那位杨侯爷也和以前的官员一样走过场,至于希望和渴望,则是内心深处最想见到的一缕光。
而也就在无数百姓心情复杂的同时,所有人看到公堂上的杨侯爷有了动作。
轻轻的,面色平静的,手掌微抬起,握着惊堂木。
啪!
一声清脆的响动,惊堂木拍在桌上。
随即所有人听到,侯爷那温厚的声音:“既有击鼓鸣冤者,可至公堂喊冤屈,莫要怕,本官是你们喊了接近四年的杨先生。”
莫要怕!
本官是你们喊了四年的杨先生。
明明这句话的语调很轻缓,但却仿佛一股磅礴的暖流,瞬间席卷无数百姓的胸膛,以至于有人忍不住身体在颤抖。
出现了,心底那缕渴望的光。
真的出现了,真的出现了。
一个步履踉跄的妇人,终于从衙门口出现,她像是急不可耐,又像是拼尽了最后一点勇气,刚进门还是走,仅几步便是跑,当她到达公堂时,已经像是疯般的狂奔。
噗通!
整个人进门之后直接跪下!
跪下的姿势竟如那种五体投地的匍匐。
有一声饱含压抑和悲苦的嚎啕,瞬间在整个公堂之中响彻。
“先生,先生啊!”
“奴家有冤,奴家有大冤。”
“奴家要告那王氏,杀我丈夫杀我孩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我夫儿活活的打死。”
“先生,先生啊,奴家,奴家要告……”
妇人的嚎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