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飞檐翘角,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整栋楼被数十根粗壮的木柱,稳稳地架在倾斜的山坡上。
底下完全架空,离地面足有一人多高。
“哇!”
周刚和周川几个小子,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
仰着脖子,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姜宁姐,你家房子怎么长腿了!”周川脱口而出。
童言无忌的话,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姜宁指着那架空的第一层,笑着解释:
“这
你看,这些木柱子把房子撑起来,底下既能放些柴火杂物,人住在上面也不会被地上的湿气侵扰。”
她又指了指二楼的窗户和门廊。
“我们一家人平时就住在第二层,吃饭睡觉都在上面。”
“那第三层呢?”周刚迫不及待地追问。
“第三层是阁楼,专门放粮食的,像稻谷、玉米啊,还有我们自已做的腊肉、腌菜,都存在上面,干燥又通风。”
周安静静地听着,心里对这苗寨人民的智慧多了几分敬佩。
他们因地制宜,用最朴素的材料和方法,解决了最实际的居住问题。
这栋三层的吊脚楼,通体是深褐色的木头。
在岁月的侵蚀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窗棂和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虽然简单,却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劲儿。
这房子,漂亮,扎实,一看就是殷实人家。
姜宁领着他们走到吊脚楼下,仰头朝着二楼的窗户喊了一声。
“阿爹!阿妈!我回来啦!”
清脆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带着归家的雀跃。
话音刚落,楼上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
木质的楼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很快,几个人影就出现在了眼前。
走在最前面的男人约莫四十来岁,身板结实,肩膀宽阔。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靛蓝色布衣,虽然简单,但洗得干干净净。
古铜色的脸庞上,眉毛浓黑。
五官轮廓分明,透着一股山里人特有的硬朗。
他应该就是姜宁的父亲,姜长顺。
他身边的妇人脸上挂着温和的笑,那笑容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她看起来和姜长宁有几分相像,眉眼弯弯,气质温柔,想必就是姜宁的母亲林惠兰了。
在他们身后,还跟着两个孩子。
一个少年,瞧着有十六七岁的模样。
身形清瘦,眉宇间带着几分少年人的英气,正好奇地打量着周安一行人。
他就是姜宁的弟弟,姜凡。
另一个则是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扎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
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灵动又可爱。
小丫头正是姜宁的妹妹姜瑶。
她一看见姜宁,眼睛瞬间就亮了。
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快地从爹妈身后挤了出来。
“阿姐!”
姜瑶一下子扑进姜宁的怀里,小脑袋在姜宁身上蹭来蹭去。
“你走了好久,我好想你啊,你终于回来了!”
姜宁笑着抱住她,宠溺地摸了摸她的头。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