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淮的心也随着那卷子飘来飘去,替那卷子的主人担忧着。
如果捡不回来,所有的答题内容都要重写,相当于刚才白写一场。
之后,另外一名衙役发现了,那衙役个子比第一位高多了,他伸手就是一抓。
可卷子又飞走了。
之后他不知从哪儿拿了一个长瓢,类似粪瓢,一下将卷子给挥了回来。
随后取下来,给了那学子。
那学子连连起身感激,“谢谢官差大人!谢谢官差大人!”
之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异味。
终于快考完的时候,天又重新放晴。
姜淮也随着众人交了卷。
衙役们将收来的卷子用匣子封存好,交给了知府。
出了考场,姜正河依旧等在门口。
…………
之后就是第三天,第三场,考策论。
就是针对国家大事,或地方治理,时政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比如有
“如何应对蝗灾?”
“如何养民富民?”
需要逻辑清晰、识别分析问题,提出具体方法。
对于“如何养民富民?”这题,姜淮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五亩之宅》,提出“匹妇蚕之”“匹夫耕之”,男女分工协作,小农家庭经济模式。
五亩之宅,墙边种桑,妇女养蚕纺织,老人就能穿上衣物,再饲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按时令繁育,就有蛋和肉了。
男子负责耕作,以家人为本,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实现“黎民不饥不寒”共同责任等等…………
等全部考完,姜淮出了考场。
就发现程岩和沈成济的家人都来了。
之后姜淮就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黑瘦婶子拉着沈成济。
“我滴儿啊,这些时你辛苦了,你看你都黑了瘦了。”那婶子不停抚着沈成济的脸。
“娘,我已经考完了。”
“嗯,考完就好,考完就好,你累不累?要不要娘背你回去。”
“哎,不用。”
沈成济他娘在得知沈成济去府城考试前几天,他娘就一直想跟着去,但又舍不得多花费银钱和路费。
毕竟多个人肯定多一份开销。
只能在家里焦急等着,这几天听说他快考完了,连忙跟过来。
之前就听说她娘为了省点路费,硬是走了几十公里路。
“娘,你看你鞋都磨破了。”沈成济看着他娘缺了口的鞋底道。
“那...那是路上的石子儿咯着。”
“那我给你去买一双新的吧!”
“哎,买那些做什么,别买,我缝缝还能穿,别白花这些冤枉钱。”
“可你这穿着能走路吗?”
“能能能,怎么不能?你别白花冤枉钱!”
姜淮知道,沈成济出身贫寒,家里供他一人不容易,他还可以写话本挣钱,沈成济基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看书学习了,很是勤勉刻苦。
“好了,娘看你一场也不容易,我儿没事就好。”
“那济儿,你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