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再议推广之功(2 / 3)

一体,毫无缝隙,强度远超传统的砖石砌筑。

都水司的官吏们拿着锤子敲击,听着那沉闷结实的声音,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这……这简直如同天然岩石一般!”

“若全线堤防皆用此物,何惧洪水冲刷?”

“施工速度也确实快了许多,省去了反复捶打的功夫。”

实地应用的成功,其说服力远超任何文书报告。都水司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关注。

甚至开始向姜淮请教水泥的具体特性、施工要点,并暗自评估将其用于明年春修工程的可行性。

消息很快反馈回工部。孟尚书闻讯,亲自微服前往视察。他站在那坚实的水泥护坡前,用脚踹了踹,纹丝不动。

又仔细查看了那个光滑的涵洞,良久,抚须颔首,只对陪同的姜淮说了一句:“善。继续用心办差。”

这一句“善”,分量极重。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成本核算。户部派来了精于算计的官员,开始详细审计水泥试产和应用的所有花费。

燃料、人工、物料、损耗……一笔笔账目被反复核查。尽管姜淮早有准备,记录详尽,但初期试错阶段的较高成本仍被户官紧紧抓住。

“姜大人,你这水泥虽好,但眼下这成本,可比传统河工物料高出不少啊。”户部官员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国库银钱紧张,若无法有效降低成本,大规模推广恐难以为继。”

其次是质量标准的确立与规模化生产的品控。不同批次的石灰石、黏土成分有细微差异,如何保证每一窑水泥的质量稳定?

凝结时间、强度等级是否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如何培训大量匠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配比?这些问题,都不是小规模试产能完全暴露的。

最后,也是最棘手的,是利益带来的新觊觎。

水泥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开始吸引工部内部乃至外部其他势力的目光。有人试图打探具体配方和工艺。

有人开始活动,想将自己的人安插进窑厂“学习”,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如此利国利民之器,不应由一员外郎“专擅”,应“收归部堂,统一筹办”。

姜淮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水泥事业到了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刻。成功在望,但每一步都可能踩入陷阱。

他一面督促周老主事和工匠们继续改进工艺,寻找更廉价易得的替代原料,如尝试使用矿渣、煤灰等,优化流程以降低成本。

一面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水泥制造及应用则例》,试图将初步的经验固化为标准。

同时,他再次提笔,给皇帝上了一道密折。折中并未抱怨困难,而是详细禀报了试产应用的成效、当前面临的成本与标准化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

请旨于黄河沿岸择一中等险工段,进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试点,“以实战检验其效,以规模促其成本降低,并为天下河工树立范式。”

他将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寄托在了这次更具挑战性的实战考验上。他知道,只有经受了黄河的洗礼,水泥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他也才能在这场由他掀起的变革风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库】 www.biquku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中国古代名人传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如何拯救德意志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农民将军 古人看我玩原神 红楼群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