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不敢言苦(1 / 2)

“大人明鉴,”一位姓何的老书办指着账册上一处巨大的亏空,声音沙哑却平稳,“去岁夏季,运河水位异常,漕船难行,为保漕粮按期北运,不得不临时征调盐船相助。

盐运因此延误,致使各盐场积压,后续盐引发放受阻,税收故而大减。此事,漕运总督衙门及工部均有记录可查。”

另一人接口,指向另一项开支:“三年前,海塘年久失修,遇大潮险些决堤。

是张运使力排众议,挪用部分盐税,紧急加固海塘,保得扬州数十万生灵免遭涂炭。此事,当时亦有奏报朝廷备案。”

他们一言一语,如同编织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一个漏洞,都被他们用“朝廷备案”、“上官指令”、“不可抗力”或是“民生所迫”这样的丝线,细细地缝补起来。账目本身,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

姜淮沉默地听着,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桌面,发出规律的叩击声。

他的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纸背,看到那数字背后盘根错节的牵连。

就在这时,堂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一名姜淮带来的亲随御史,面色凝重地快步走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

“大人,查到了。那笔用于‘加固海塘’的款项,最终流入了‘永利’车马行。

而这车马行,名义上的东家是张运使夫人的远房侄儿,但背后……似乎有京城齐王府长史的干股。”

姜淮眼神一凛,但未动声色。

几乎同时,另一位书办,像是为了佐证同僚的说法,补充了一句:“是啊,当年若非吏部杨老尚书体恤下情,默许了此事,张大人也不敢行此权宜之计。

杨老尚书还曾来信,赞许张大人‘通权达变,心系百姓’。”

“吏部杨老尚书”!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像一把无形的锤子,敲在姜淮心上。

这位杨老尚书,正是他已故恩师杨荣的堂兄,是朝中清流一派的耆老之一,也是他姜淮素来敬重的前辈!

一瞬间,姜淮全明白了。

这不仅仅是一张贪腐的网络,更是一张人情与利益的共生网络。

底层操作,书办、胥吏: 这些积年的老吏,熟悉一切规章漏洞,是具体的执行者。

他们用看似合规的理由掩盖非法勾当,形成一个坚固的“吏治沉疴”层。

中层庇护,张维之等地方大员: 他们是网络的节点,利用职权提供保护,并将利益向上输送,同时也能调动如漕运、工部等其他衙门的力量来圆谎,形成“财政痼疾”。

高层影子和靠山,京城权贵、甚至清流前辈: 这张网的末端,隐隐指向了京城的王府,甚至牵连到他自己的师门长辈!

那些他敬重的人,或许并未直接参与分赃,但他们的一封“体恤下情”的信函,一次“默许”,一个看似无关的“赞许”,都成了下面人胆大妄为的护身符。

这就是“举荐制”和门生故吏网络的恶果,人情大于王法,关系重于能力。

举荐制的弊端,在此刻暴露无遗。 官员的升迁不全靠实绩,而靠座师、同乡、姻亲的提携。

于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查处一个张维之,可能会牵出杨老尚书,甚至动摇恩师杨荣的清誉,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库】 www.biquku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如何拯救德意志 世威大帝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红楼群芳谱 苏定方演义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