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持正守道(1 / 2)

刘御史扶起李钰,目光中带着审视与鼓励:“师弟不必多礼。当日推演,你应对得法,后生可畏。

日后若在地方遇到难处,或朝中有人无端构陷,尽管来信。

我等在朝,亦需知晓地方实情,方能仗义执言。” 这话既是关照,也点明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地方提供情报与事实,朝中据此发声支援。

姜淮又引荐王珩给一位在工部任职的“学长”:“王珩曾深入考察江北水闸,于工程利弊、后续维护颇有心得,你们工部正在修订《河工则例》,或可听听他的见解。”

王珩立刻抓住机会,与那位工部主事就水闸维护的预算与工匠培养问题低声交流起来,迅速建立了专业层面的联系。

苏菡则被引荐给一位在户部负责钱粮审计的官员,就她调研的丝织工坊成本与工钱问题请教起来。

对方对她的数据细致表示赞赏,并暗示户部正考虑对民间工坊账目进行更规范管理,苏菡的调研或许能提供参考。

宴会气氛融洽,年轻的学子们不再拘谨,与“学长”们就具体政务、朝局动态、甚至某些衙门的人事关系。

在姜淮默许的范围内,进行着热烈而务实的交流。一条条跨越年龄与官阶、以“清流书院”为纽带的人际脉络,在这场非正式的聚会中悄然连接、加固。

...

接待暹罗使团的外围场合。

数月后,暹罗使团进京,朝贡之余,亦安排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姜淮通过关系,为李钰、苏菡等数名表现优异的门生争取到了陪同翻译、记录会谈,非核心内容的资格。

在礼部安排的宴席上,李钰凭借流利的官话和对南洋地理的了解。

与暹罗副使就海上航线、物产流通进行了得体而深入的交谈,其风度和见识给使团留下了良好印象,也让在场的一些礼部官员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

苏菡则在与暹罗女眷的交流中,展示了精湛的琴艺,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两国丝绸与纺织技术的差异,既展现了文化修养,又不露痕迹地打探了对方的技术水平,其表现被陪同的鸿胪寺官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

金陵文坛盛会。

江南文坛举办一场大型诗会,虽以诗文为主,但亦是士林交流、扬名立万的重要场合。姜淮安排王珩、陈实等数位文采较好的门生,带着书院教习的推荐信前往参与。

诗会上,王珩并未一味吟风弄月,而是在一首咏史诗中,巧妙融入了对漕运变迁与民生疾苦的关切,立意高远,格律严谨,引得几位致仕老臣连连点头。

陈实则在一场关于“古今水利得失”的辩论中,引用了大量实地调研数据,力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重要性,其扎实的功底和务实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务实派官员的赞许。

通过这些安排,姜淮的门生们得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提前“预演”官场社交,结识未来的同僚与潜在盟友,在特定的圈子内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声名。

他们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逐渐被编织进一张以姜淮为核心、以清流书院为标识、遍布朝野的庞大关系网络中。

姜淮深知,在帝国的官僚体系中,孤臣难以成事。他培养门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库】 www.biquku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红楼群芳谱 农民将军 苏定方演义 世威大帝 古人看我玩原神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中国古代名人传 如何拯救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