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帖子的自然昂然而入,许多未收到帖子、自忖有几分脸面或单纯想见识风色的,也各显神通,或是攀附交情,或是重金购得一个“引荐”名额,将园子内外挤得水泄不通。
粗粗看去,竟有近千人之多,且多是各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或是家主亲至,或是派出了能拿主意的核心子弟与掌柜。
人头攒动,衣香鬓影,交谈声、寒暄声、惊叹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几乎要掀开临时搭建的彩棚顶盖。
这已远超一场寻常商业博览的规模,更像是一次江南财富与影响力的集中检阅,一次对靖海伯陈恪及其所代表的“开海”国策的集体观望。
想攀附陈恪这棵新晋大树、为家族寻求新靠山和新出路的,不在少数。
朝中无人,办事艰难,这是所有商贾的共识。
如今一位圣眷正隆、手握实权、且明显要在大海上做文章的靖海伯亲临江南,无疑是天降良机。
当然,更多人是来看风向,看虚实,看这位曾以强硬手段扫平苏州倭患、扳倒豪强的“陈阎王”,此番究竟要唱哪一出。
博览园深处,一处临时辟出的静室内。
陈恪正对着一面铜镜,由两名侍从协助,整理着最后一处袍服细节。
今日他并未穿着寻常的绯色官袍或简便戎装,而是换上了一套极为庄重华贵的伯爵常服。
这是由远在京师的常乐亲自打点、遣快马送来的。
袍色是象征尊贵的绛紫,以金线织就繁复的蟒纹与云海江崖图案,在晨光下流转着低调而威严的光泽。
玉带束腰,悬着代表身份的金銙銙和牙牌,头戴七梁冠,足蹬粉底皂靴。
这一身行头,将他平日掩藏的勋贵气度与朝廷重臣的威仪彰显无遗。
与往常的简朴干练截然不同,但极合今日场合——他需要以最无可挑剔的仪容,向江南的财富精英们展示朝廷的决心、皇家的恩典,以及他本人不容置疑的权威与信誉。
“伯爷,”阿大悄无声息地步入静室,来到陈恪身后,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沉稳,“......那边已有了回信。按您的吩咐,事,都办妥了。”
陈恪对镜整理玉带的手微微一顿,镜中映出的眼眸深处,锐利的光芒一闪而逝。
他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尽在掌握的弧度,随即化为一声低沉而畅快的轻笑:
“好!甚好!回头我亲自修书,谢过岳父大人与陆指挥使。”
他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地,底气更足。
此时,园外传来的喧嚣声浪又抬高了几分,预示着吉时将至。
陈恪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镜中那位不怒自威、贵气逼人的靖海伯,转身,大步流星地向外观礼高台走去。
袍袖拂动间,带起凛然之风。
博览园中心,早已搭起一座丈许高的木台,铺着红毡,背景是一面巨大的明黄色龙旗和“钦命开海”的杏黄旗幡。
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翘首以盼。
维持秩序的并非寻常衙役,而是一队队身着靛蓝军服,纪律森然的苏州卫所兵。
这些军士许多人都曾经历过数年前那场苏州保卫战,亲眼见过陈恪如何带领他们血战倭寇,对其敬若神明。
此刻由他们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