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合适。
德牧趴在餐桌下,似乎感受到小主人的郁闷,轻轻用脑袋蹭了蹭珠珠的脚踝。
齐司礼给颜嫣盛了碗汤,想起在波士顿读书的两个孩子:"
昀儿和霁儿都是推荐入学的?"
"
嗯。
"
颜嫣接过汤碗,"
我也是听少安说起他当年就是小小年纪被推荐入学的,才特意去咨询了几个顶尖学校的推荐条件。
"
她轻轻搅动着汤勺:"
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了。
幸好妈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抓得紧,基础打得好,不算临时抱佛脚。
"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齐司礼知道其中必然付出了不少心血。
推荐入学不仅要学业出众,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表现,这背后少不了颜嫣的精心规划。
"
你费心了。
"
他轻声说。
颜嫣摇摇头,目光柔和了些:"
是他们自己争气。
霁儿在数学竞赛上的表现,昀儿在生物实验上的创新,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
她说着看了眼正在和弟弟说悄悄话的珠珠,语气坚定:"
珠珠也会一样的。
"
齐司礼点点头,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我打算让她考国内学校。
中医这门学问,终究离不开本土的土壤和文化底蕴。
"
这个决定与颜嫣的想法不谋而合。
她赞同地说:"
这样最好。
珠珠从小辨识药材,背汤头歌诀,这些积累不能浪费。
在国内打好基础,将来若要深造,再去国外交流也不迟。
"
"
正是这个道理。
"
齐司礼欣慰地看了颜嫣一眼。
他现虽然分别数年,但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他们依然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这话既是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作为父母的共同责任。
他们都在为每个孩子规划最合适的成长道路——既要继承家学渊源,又要适应时代展。
珠珠并不知道父母已经为她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还在和谨文讨论着明天要去陆爸爸那,她已经约好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
颜嫣看着坐在对面的齐司礼和两个孩子,突然觉得这个夜晚格外安宁。
也许,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不是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而是在这样平凡的夜晚,有人记得你还没吃饭,有人愿意等你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