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猎猎作响的旗面上仿佛已映出来自松漠的烽火。
正当金鱼符在驿道上向山东飞驰之时,沧州以北二百里的下博战场已杀声震天。就在李世民接掌全国兵权的同日,他最疼爱的年轻将领正在血火中践行着从他那里学来的战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十一月初九,行军总管、淮阳壮王李道玄在下博与刘黑闼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的背后,深藏着唐军内部新老将领的权力博弈。十九岁的李道玄作为秦王一手栽培的年轻骁将,代表着新兴的军事贵族;而五十三岁的史万宝却是李渊太原元从出身,曾因检举李密谋反获封潞国公,视自己为皇帝在军中的耳目。
少年亲王李道玄亲率三万唐军列阵于滹沱河北岸,与叛军刘黑闼部遥相对峙。未及弱冠的亲王银甲白袍,手中马槊直指敌阵,而南坡之上的副将史万宝却始终按兵不动。
眼见战机稍纵即逝,李道玄毅然率领三千轻骑如利剑出鞘,直插叛军腹地。冲阵前他回首望向始终沉寂的后军,对参军慨然道:“史将军既不愿动,便由我玄甲军为全军开路!”
王爷不可!参军死死拉住李道玄的马缰,史将军未发号令,孤军深入恐遭不测!
李道玄望向对岸刘黑闼叛军旌旗,眼中燃烧着与年龄不符的战意。他何尝不知孤军危险,但史万宝的掣肘让他明白,此战若不能破釜沉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全线溃败。
想到此,少年亲王猛地挣开劝阻,朗声喝道:昔随秦王征战,皆是以寡击众。今日正当效法!说罢振臂高呼:玄甲军,随我破阵!
就在铁骑撕开敌阵的同时,老将史万宝却在坡上对心腹冷笑道:“本帅奉陛下密敕‘淮阳年幼,军事皆委老夫’。今日王爷既要效仿秦王万军取首,不如就让他作饵。待叛军争功冒进,我军以逸待劳,必可一举破敌!”
孤军深入的李道玄在敌阵中左冲右突,银甲很快染成赤色。他一次次望向南坡,期盼的援军始终未见踪影。当战马哀鸣倒地,少年亲王身被十余创,仍持槊力战,直至叛军的长矛贯穿他的胸膛。那双曾映照着洛阳城头烽火的年轻眼眸,最终凝固在十九岁的寒冬。
唐军溃败如山崩般蔓延。当史万宝终于下令出击时,全军早已丧失斗志,三万大军顷刻溃散,老将仓皇逃回。
消息传至百里外的唐军大营,李世民手中的军报飘然落地。他扶案良久,方对众将哽咽道:“道玄常随我征伐,见我深入敌阵,便心生慕效。是我...我未曾告诉他,为将者当知进退...”
他想起这个少年在洛阳之战时崇拜的目光,想起虎牢关前那道紧随自己的身影,突然拔出佩剑斩断案角:“史万宝误我大唐!”
房玄龄拾起兵符轻声劝慰:“殿下既总戎机,当以全局为重。”
帐中诸将无不垂首,却见这位身经百战的统帅首次在人前拭泪。
夜色深沉,李世民独自立于营前,仿佛又看见那个总紧随其后的少年郎。自晋阳起兵以来,他数十次亲率轻骑突阵,矢石总是擦身而过。而今,他最看重的年轻将领却因效仿他的战法而马革裹尸。
北风呼啸而过,卷起的不仅是营旗,还有一声散入夜色的叹息。
李世民抚摸着剑锋上倒映的烛火,声音沙哑:“我常身先士卒,非为逞勇,实乃激扬士气。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