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性,避免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的真相归因于单一因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避免发生迷楼、吴娃之祸端。
时任治书侍御史(负责弹劾的各类案件与事务的官员)韦云起看到奸臣当道,心中着实为朝廷着急。于是,瞅准时机,在好不容易才凑成的一次早朝上,神情严肃地呈上奏折。
随后义愤填膺地弹劾道:“皇上,虞世基以及御史大夫裴蕴身负重任,位高权重,掌控着朝内朝外的诸多事务。然而,当四方边境纷纷传来紧急军情时,他们竟然隐匿不报,对朝廷隐瞒实情!事实上,贼人的数量极为庞大,可他们在上呈给陛下的奏章中,刻意裁减相关言辞,轻描淡写地描述贼人的规模。正因如此,陛下误信了他们所呈报的虚假信息,以为贼人数量稀少,于是派遣出征的兵力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官军每次前去征讨都以失败告终。长此以往,不仅官军屡屡受挫,士气低落,更让贼党的势力得以日渐滋长蔓延。微臣恳请陛下将世基和裴蕴二人交由相关部门彻查审讯,依法追究其应负之罪责!”
就在此时,大理卿郑善果站出来上奏反驳道:“韦云起此举实乃诬陷朝中名臣,他所说的话毫无根据,纯属子虚乌有。他这般行径绝非出于对朝政的公正批评,而是妄图借题发挥,树立自己的权威,肆意作威作福罢了。”
由于郑善果的这番言论,最终韦云起遭到贬谪,官职从治书侍御史被贬为大理司直(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和监督的官职)。
经此事件,朝廷大臣们皆暗自揣度。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少人看出了杨广此时已听不得逆耳忠言,更加刚愎自用。杨广此举,无疑是堵塞了忠臣进谏之路。那些原本还想着为国为民直言的官员,此刻也纷纷闭紧嘴巴,生怕步了韦云起的后尘。
隋朝的朝堂之上开始弥漫着一股腐朽之气。民间百姓亦有所耳闻,人心惶惶,对朝廷的信任逐渐瓦解。而杨广对此毫无察觉,依旧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终日沉浸在吴娃的温柔乡中,依旧我行我素,做出种种劳民伤财之,。
隋朝的统治根基,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只待一场风暴来袭,便会轰然倒塌。那么,这个末路王朝究竟是在等待谁来拯救,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被新的势力所替代?我们下章将继续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