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县东南)、魏县(今河北魏县西南)、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西南)、冠氏县(今山东冠县东)、莘县(今山东莘县)、武阳县(今山东莘县北)、临黄县(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繁水县(今河南内黄县东北)。
当时的魏州由隋朝旧吏总管元宝藏坚持据守,宇文化及攻打了四十天也没能攻克。李渊派遣魏征前去劝说元宝藏归降。
唐朝建立后,李渊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同时,也知道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百姓的苦难,因此希望通过招降的方式减少流血冲突。时任秘书丞的魏征作为李渊的得力谋臣,以智慧和辩才着称,被派往河北劝说元宝藏。
魏征接到李渊的命令后,心中明白此行的重要性。他知晓元宝藏虽为割据势力,但并非顽固不化之人,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许能说服他归降。
临行前,魏征对李渊说道:“陛下,元宝藏虽据河北,但其心未必不向大唐。臣此行必竭尽全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助陛下完成统一大业。”
李渊点头赞许:“魏卿之言,正合朕意。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策。此行艰险,望卿多加小心。”
魏征抵达河北后,元宝藏亲自接见。两人分宾主落座,元宝藏问道:“魏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
魏征微微一笑,拱手道:“元公雄才大略,占据河北,威名远扬。然今天下大势已定,唐朝李渊陛下仁德广布,百姓归心。元公若能顺应天命,归降大唐,不仅可保富贵,更能造福一方百姓。”
元宝藏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他虽占据河北,但深知自己势单力薄,难以与唐朝抗衡。然而,他又不甘心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道:“魏先生此言,莫非是来劝降的?”
魏征坦然答道:“正是。元公明察秋毫,当知天下大势。唐朝陛下宽厚仁德,若能归顺,必得重用。若执意对抗,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元公素以爱民着称,何不以此为念?”
元宝藏沉默良久,心中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虽占据河北,但四面强敌环伺,尤其那逆贼宇文化及对自己坚守的魏州久攻多日。而唐朝兵锋正盛,若执意对抗,恐怕难逃覆灭的命运。他又想到魏征所言“造福百姓”,心中不禁动摇。
想到此,他低声自语:“我元宝藏虽为一地之主,但终究难以与天下大势抗衡。若能归顺唐朝,既可保全自身,又能为百姓谋福,何乐而不为?”
魏征见元宝藏神色松动,继续劝说道:“元公若能归顺,陛下必以高位相待,河北百姓亦能免于战火之苦。此乃一举两得之事,望元公三思。”
元宝藏长叹一声,终于下定决心。他抬头对魏征说道:“魏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我元宝藏虽为一介武夫,但也知天下大势不可逆。今日愿归顺唐朝,为陛下效力,为百姓谋福。” 魏征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起身拱手道:“元公英明!此举必为天下所称颂,陛下亦当深感欣慰。”
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元宝藏书写降书盖上大印,正式献出魏州投降了唐朝。
魏征劝说元宝藏归降唐朝的事件,展现了唐朝在统一过程中灵活运用政治手段的智慧。元宝藏的归顺,既是对天下大势的顺应,也是对百姓福祉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