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奏报程序,更说明其程序完全合乎典制。
唐代的驿站系统在此次军情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唐六典》记载,重要军情需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确保确保五日可达长安,让朝廷能够及时掌握前线动态并作出相应部署。
李神通选择相州作为新的防御据点,既考虑了地理优势,也兼顾了与黎阳仓等后勤基地的呼应关系,这种战略布局同样需要获得朝廷的认可和支持。
这一事件生动展现了唐初军事制度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严格的军事指挥纪律,即便是宗室将领也必须遵守奏报制度;二是完善的军情传递系统,确保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有效控制;三是战略决策的规范化流程,重大军事行动必须经过朝廷认可。这些制度的确立,为后来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此外,这场战略撤退的深意,在半月后的黎阳会师中显现端倪。李神通与李世积合兵五万背靠永济渠,如同在窦建德与王世充势力范围之间打入楔子。而仓促接管洺州的夏军,很快发现要维持这座孤城的运转,竟需每日从二百里外运粮,而且,永济渠的漕船,正暴露在唐军黎阳大营的兵锋之下。这场看似夏军攻城略地的胜利,实则埋下了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的战略伏笔。
唐朝朝廷在关注李神通部战略退守相州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其他军事势力的震慑,为了防止窦建德、王世充合流,急忙调遣左武卫将军秦武通加强洛阳东线。
秦武通奉皇上李渊谕旨军令,率五千精骑突至洛阳东郊。
秦武通乃陇西秦氏子弟,其家族自西魏以来世代将门,《旧唐书》载其";少习骑射,以勇武闻";。晋阳起兵时便一直追随李渊,霍邑之战中率死士攀城先登,被授右领军将军。
他此番受命为洛州道行军副总管,专司截断王世充粮道。其对手葛彦璋乃王世充麾下骠骑将军,《资治通鉴》仅载其";率众万余屯洛阳东";,出身行伍,善使长矛,曾于偃师之战中破李密偏师,由此看来,他也是一位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军。
由此事件看来,唐朝在此阶段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确,在东线,李神通放弃洺州实为收缩防线,依托相州至黎阳仓体系构建黄河防线;在西线,秦武通突击洛阳外围,执行李世民";绝其粮道,困守孤城";的方略。
八月十五日黎明,秦武通部借秋雾掩护突袭伊阙(今洛阳龙门),敌将葛彦璋仓促列阵于伊水之滨。
唐军以";锋矢阵";突击。
锋矢阵是一种古代军事阵法,其阵法结构特点鲜明,战术运用灵活多样,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锋矢阵以中央的兵力作为最精锐的主力,这股力量如同箭矢的箭头部分,是军中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他们在装备上精良完备,士兵个个作战能力高强。
在作战过程中,这部分主力部队会向前突出,承担起主要的攻击任务,其作战目标直接指向敌军的中军或者关键防御部位。
锋矢阵的两翼相对较为薄弱,然而在中央主力向前推进之际,两翼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辅助和掩护作用。两翼部队的行动会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做出相应调整,比如防止敌军从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