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622年)二月,主动归附唐军的河北洺水城陷,年轻的猛将罗士信力战被俘,因拒不降敌而壮烈殉国,年仅二十。刘黑闼部未予安葬,其尸身被弃于残破的战场之上,消息传至唐军大营,一片悲愤。
李世民闻讯,掷笔于案,帐内一时寂静。他环视身旁的程知节、秦叔宝等心腹将领,沉声道:“士信与我,同袍共胆,岂能令其骸骨蒙尘,弃于野莽?”
程知节须发皆张,率先抱拳:“殿下!罗兄弟死节壮烈,我等岂能坐视?愿率死士,拼死也要夺回他的尸身!”
秦叔宝较为持重,补充道:“程将军忠勇可嘉。然刘黑闼正欲激我冲动,强攻恐中其下怀。臣听闻,敌营中亦有贪财畏死者,或可……重金暗购。”
李世民闻言,目光锐利如刀,即刻决断:“叔宝所言,正合我意。传令:不惜重金,秘密‘购得其尸’!生,我未能护其周全;死,必使其魂归长安,哀荣备至!”
命令既下,唐军通过隐秘渠道,不惜代价赎还了罗士信的遗骸。此举不仅是对英勇部将的殊遇,更是在全军面前宣示了秦王珍视将士、恩义并重的信条。随后,他命人将罗士信灵柩以极高规格护送回长安,亲自临葬,将其安厝于北邙山。追谥曰“勇”,至太宗即位,又改封郯国公,图形凌烟阁——哀荣始终,贯穿两朝。
按唐制,大将阵亡属重大军情,须由主帅驿报朝廷。李世民必已驰奏长安,禀明罗士信死节。高祖李渊下诏追赠,赐谥旌忠,依制抚恤其家,或予荫封,或遣使致祭,并命史官载其事迹,以彰忠烈。
罗士信早年归附秦王麾下,屡从征伐,破王世充、窦建德等,骁勇绝伦,被李世民誉为“勇冠三军”,彼此情谊深笃。而其战死洺水,亦与李世民战术调度有关:原守将王君廓难以支撑,李世民乃命罗士信代守危城,终至城陷身殒。此举虽为主力集结赢得时间,却使罗士信成捐躯之卒。李世民或怀此愧,故以殊礼葬之,既慰英灵,亦安己心。
综观罗士信身后之事,李世民既依朝廷典制予以赠谥抚恤,又破格临葬、归骨京邑,融国典于私谊,合公义与人情。此事不仅可见初唐对忠勇之将的崇重,亦反映出李世民作为统帅的驭下之智与恤士之诚。罗士信得以在贞观年间列名凌烟阁,更为其特殊地位添一注脚,令其名节与唐祚同辉,永载青史。
就在河北战场的悲壮气息尚未散去之际,二月二十五日,东南战线传来捷报。汴州总管王要汉自汴州(今河南开封)发兵,昼夜兼程,直扑徐圆朗控制下的杞州(今河南杞县)。此时杞州正由徐圆朗麾下大将周文举率兵驻守。
当日黄昏,探马疾驰入城,周文举正在校场点兵。斥候滚鞍下马,急报:“将军!王要汉亲率精锐,距城已不足三十里!”
周文举闻言按剑冷笑:“王要汉不过一汴州守将,安敢犯我疆界?传令四门严守,弓弩齐备——某倒要看看,他如何破我这铁壁之城!”
夜幕渐垂,唐军前锋已如暗潮般涌至城下。王要汉勒马高岗,远眺城头摇曳的火把,对身旁副将沉声道:“徐圆朗与刘黑闼南北呼应,此城不拔,如鲠在喉。这周文举恃勇而骄,今夜便要叫这厮知道,何为雷霆之势!”
是夜三更,唐军分三路悄然逼近。左路佯攻东门吸引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