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携带有货物,则需要另外再付一文钱的船资。
村里人赶集哪里有不带东西的?
一来一回就需要付给船夫四文钱的船资。
四文钱,足以在米铺买到一斤陈米,加上野菜能煮浓浓的一锅野菜粥了。
所以,村里人如无必要,是不会去野猫溪赶集的。
刚刚离开村子不远,背篓里的野地瓜和鱼腥草就变成了商城的余额。
六斤野地瓜卖了300元,15斤鱼腥草卖了差不多300元,商城的余额一下子变成了800多元。
蒙小华感觉自己的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
八百多块钱虽然还不足以开通任何一个分项的产品,但是按照就八百块钱的购买力,足以让一家人好几天不会饿肚子了。
而这才是半天的收获。
虽然现在只能购买熟食,但是填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随着采集的药材增多,可采集的药材种类变多,开通其他商品分项指日可待。
等到了那个时候,好日子就来了呀。
从商城买了一根熟玉米棒子,蒙小华一边掰着玉米粒儿,一边轻快的走着,筹划着回去的时候给孩子们带点什么吃的?
要不,就这大玉米棒子一人来两根儿?
嗯,这个时代有玉米出现了吗?别整劈叉了,让玉米提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了。
一路上胡思乱想着,蒙小华很快就到了涪江边上的渡口。
她没有铜板付船资。
别担心,两个松软的白面馒头递过去,船夫大哥脸上全是笑容,将她让到了最好的位置。
看着脚下的滔滔江水,蒙小华感慨不已: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呐。
野猫溪的镇子建在赵家坝,因为水利交通便利,比起唯新镇和田家镇要繁荣许多。
到达野猫溪的时候,今日的集市已经散了,只有一些商家的铺子还开着门。
蒙小华循着连接码头的石板路走进野猫溪,很快就找到了老蒙家的铺子。
老蒙家的杂货铺在一排老旧房子中间,铺面大约有一二十平米的样子。
在门口的位置,有一个老旧的柜台,上面整齐的摆放着几个竹篓和陶罐。
竹篓中,分门别类的放着针头线脑等零碎的东西,而陶罐里,则是红糖、粗盐、老醋、酱油等老百姓经常会购买的东西。
柜台的一侧是过道,靠墙边摆着几个敞开口子的麻袋,袋子中装的是小麦、陈米、黄豆、绿豆等农作物。
除了这些,在柜台后的架子上,摆放锅碗瓢盆筷子、勺子等物品,全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杂七杂八的小物品。
在柜台后,一个身体稍显瘦弱的青年正执着一杆毛笔,在发黄的纸张上认真的写着什么。
这个青年正是原主的弟弟,老蒙家唯一的儿子,蒙洪。
蒙小华走近柜台,年轻人才抬起头,刚想要问需要买点什么,却发现走来的人是许久未见的长姐。
年轻人赶忙站起,热情的招呼道:\"姐,你怎么回来了,姐夫呢?\"
\"快进来,天气这么热,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热坏了吧,快坐下,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