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的脸色,瞬间阴沉了几分。
林凡这才不疾不徐地走到演示台前。
他没有播放任何华丽的宣传片。
直接调出了一套界面简洁、却透着严谨科技感的系统架构图。
“关于园区的智能化管理。”
“我们的团队,在陈明翰博士的带领下,基于开源技术框架和自主算法研发。”
“历时两个月,打造了一套我们自己的——‘星云’AI园区管理系统。”
星云!
名字简单,却带着一种包容万象的气度。
“与追求昂贵和‘成熟’不同。”
林凡开始阐述,语气沉稳而自信。
“我们追求的是——更贴合本土需求、更低的部署与维护成本、以及……更重要的,具备自主学习和进化能力。”
他手腕一动,调出了系统的核心模块。
“比如,在能源管理上。”
“AIm系统或许有成熟的算法,但它是基于德国气候和用户习惯数据训练的。”
“而我们的‘星云’系统,从设计之初,就聚焦于本地的气候条件、电价政策、以及国内企业特有的工作节奏。”
“我们通过内置的强化学习模型,可以让系统在运行中,不断自我优化,找到最适合本地的最优节能策略。”
“初步模拟数据显示,平均节能效果,比直接套用海外系统,预计提升15%以上。”
一位能源领域的评审专家,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再比如,安防系统。”
“我们不仅整合了常规的视频监控和人脸识别。”
“更创新地加入了基于员工日常行为大数据分析的‘异常行为预警’模块。”
“系统会自主学习每个入驻企业员工的正常行为模式。”
“一旦出现长时间滞留危险区域、非正常时间访问核心机房等异常行为,系统会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
“这是国外标准化系统,难以实现的‘个性化’安全防护。”
负责公共安全评审的官员,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林凡一条条地剖析下去。
将“星云”系统在适应性、成本、进化能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阐述得淋漓尽致。
每一项,都精准地戳中了引进国外系统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成本高昂”、“迭代缓慢”等痛点。
他不是在否定技术。
而是在定义,什么才是更适合这片土地的“好技术”。
台下原本对江辰方案感兴趣的人,眼神也变了。
从最初对“国际品牌”的盲目信赖,转向了对“实际效果”和“长期价值”的理性思考。
江辰坐在台下,脸色已经由阴沉变成了铁青!
他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
在林凡这套更灵活、更智能、更接地气的“星云”系统面前。
竟然显得如此……笨重和昂贵!
仿佛一个穿着昂贵西装的洋娃娃,遇到了一个身手矫健、懂得随机应变的功夫高手!
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竞争了。
这是维度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