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对于那些与他有不同看法的人,他更是显得宽容和包容。
这才导致大臣们说话和发表意见时都比较胆大,不会存在什么君臣相疑的事。
更不会因为说错了话,而被治罪或惩罚。
李世民也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各种声音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状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朝廷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和认可。
不过,这种情况在李世民之后,就慢慢消失了。
剩下的那些皇帝,虽然也有明君贤主,但是他们对于朝政的掌控过于独断,对于大臣们的意见往往只是听取而不采纳。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了朝廷中其他声音的存在。
这种情况,导致了朝廷中的大臣们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不再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沉默不语,或者按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的声音越来越少,而皇帝的决策也越来越缺乏批判和监督。这种情况,使得国家的状况逐渐恶化。
最终,使大唐走向了衰败。
李世民看着下首的众多大臣,嘴巴都笑歪了。
因为在一般的时候,朝堂中,大多数意见都有相左的时候。
像这样直夸自己的言语,可是很少很少,更难得是,就连魏徵今天也只是夸奖,而没有怼他。
以至于让李世民都有些得意......
但他作为一个控制力很强的君王,自然明白。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大,但都是对他的赞美之词,也是对他的认可和肯定。
听到诸多大臣的夸赞之后,李世民终于是心满意足了。
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打断了
对着用再夸朕了,来来回回就这么几句话,朕都快背下来了,不要说了。”
下方的程咬金一听李世民的话,顿时尴尬的挠了挠头,乖乖的坐回了座位。
殿下的众大臣见皇帝陛下发话,就知道李世民有事要说,原本热闹无比的大殿,此刻又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瞥了一眼殿内诸人,淡淡的说道。
“虽然我朝建立不过短短数年,多亏诸位爱卿的倾力辅佐,才能有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这一天。”
“陛下过谦了,正是因为有陛下在,我们才能一展心中抱负,国家才能繁荣强大。”
“正是,此乃陛下的功劳,我等不敢居功。”
这两句话,是房玄龄与杜如晦说的。
文武百官闻言后,纷纷附和道:“陛下功德无量,我等自愧不如。”
“陛下英明神武,乃我朝之福。”
“陛下治国如画,百姓安居乐业,乃我朝之幸。”
......
若不是李世民的控制力强,估计这会连泰山封禅都要提上日程了!
他看了看大殿内的火把,又看了看外面的天色,也不忍心众多臣子在此耽误太久,影响了休息。
再次开口道:“这一次,之所以这么晚还叫醒大家,除了迫不及待的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外,就是想问问诸位,如何赏赐此次收复朔方的一干功臣。”
话语落下,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