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嘟嘟的脸上,也一片铁青。
他倒不是,觉得李恪这样做有错,而是因为李恪此行太过冒险,他有些担心李恪的安全。
要知道,前不久自己的女儿才被陛下李世民,许配给李恪。
突厥人的凶险残忍,他这个与殿下李世民一起上过战场的人自然是知晓的。
要不然,当年的李渊和李建成也不会想着迁都,南下避难了。
此行,万一李恪遇到了什么危险,那么自己的女儿岂不是要成为寡妇?
而且还是在成婚之前,这实在是太不吉利了。
长孙无忌心中焦虑,却又不敢在李世民和诸多大臣面前表露出来。
他只能紧紧握住拳头,尽量让自己显得冷静一些。
而其他大臣听到这里,终于明白过来。
陛下今日要商讨的,恐怕就是如何应对乱象渐起的突厥,以及如何处理蜀王李恪了。
可无论是现在的突厥,还是身份敏感的蜀王李恪,都是一个比较敏感话题......
李世民看着众人,显然也看出了一些大臣的想法,他沉声道。
“除了关于蜀王李恪,与突厥的交战,或早或迟,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朕现在想听听各位有什么看法,尽管说来。”
在场的大臣中,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众文臣。
认为自隋朝开始,中原大地一直都身处战火之中,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深受其害,许多人更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连年地征战,也导致国库空虚,经济萎靡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大唐应该以和平为主,尽量避免战争,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家的经济和实力。
等到实力有所恢复,收拾起江河日下的突厥人,绝非难事。
只不过,相对于文臣想要休养生息,与民更始的政治倾向不同。
武将们则认为,突厥人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采取行动,等到他们缓过劲来再发动攻击,那时大唐恐怕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武将们坚持应该趁现在突厥实力尚未完全恢复,主动出击,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彻底消除突厥的威胁,确保大唐的边疆安全。
“陛下,臣认为,对于突厥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
程咬金首先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我们不能让突厥骑在我们的头上,任意妄为。”
尉迟恭也附和道:“臣也认为,我们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突厥的威胁不解决,大唐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不等,那些文官提出反对意见。
代州都督张公谨,更是提出了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的,可以击败突厥的六条理由。
第一,颉利可汗治下的草原,政局混乱不堪,牧民生活困苦,人心惶惶。
第二,薛延陀等部叛离,使得突厥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这些部落原本是突厥的附属,但因为不满颉利可汗的统治和剥削,纷纷选择离开。这使得突厥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和资源,实力大受打击。
第三,突利、欲谷设等都对颉利有怨言,这些不满情绪在部落内部逐渐酝酿,削弱了突厥整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在对抗唐朝时无法拧成一股绳。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