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用的码头,太仓有专用的码头,专供朝廷调运军粮物资之用。
此时的太子李承乾正带着两位年轻的官员,正站在太仓前的石阶上,望着漕工们将一袋袋军粮装入朝廷运粮的官船。
初春的阳光洒在他清俊的面容上,映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杜荷,按照这个速度,剩余的军粮什么时候能够装完。”
听到太子李承乾的话,站在李承乾身旁,抱着两本厚厚账簿的青年,连忙将账簿打开快速翻了几页,回道。
\"回禀太子殿下,下官方才核算过,以现有漕工三百二十人计,最迟明日午时便可装运完毕。\"
这位身穿绿色官服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杜如晦的儿子,杜荷。
在历史上曾娶了李世民的第十六女城阳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最后,因为参与到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败被斩。
只不过,现在的他,尚无尚公主,只是作为太子府的一名普通属官,跟随在李承乾身边历练。
他手中的账簿密密麻麻记满了粮仓进出数目,指尖因长时间翻阅也染上了一大片墨痕。
就在三人巡视之时,正在搬运的一位漕工,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滑,当即连人带粮袋重重摔倒在木阶上。
金黄色的粟米从破口的袋中倾泻而出,在木板上滚出一片金黄的涟漪。
见到这一幕,太子李承乾的额头微微隆起,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石栏。
在李承乾身边的另一位青年,见到太子李承乾的脸色有些不好。还以为是太子李承乾嫌漕工失误动了怒,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
“太子殿下,还请放心这次粮食的装填,我跟杜荷兄从头到尾盯着,损耗的粮食,也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绝对不会出什么纰漏。”
这位一袭青色圆领袍,腰间玉带衬得人挺拔如竹的青年,正是桂阳公主的儿子赵节。
同时,也是李承乾造反队伍的主力。
谁也不知道,在冥冥之中,三人早早的聚集在了一起...
赵节的话才刚说完,李承乾就摆了摆手,“你们两办事,孤很放心,只是...\"
还不等李承乾把话说完,一位东宫侍卫就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跑到李承乾的耳边,以只有两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道。
“殿下,从皇宫那里……传来可靠消息,说是……燕王李恪...”侍卫说话的速度快,语言也很是简洁。
“说是收服大约三万的突厥部众...以及三千的突厥骑兵...并且,他们都远归附于燕王...”
在得知李恪再立新功,李承乾的右手一下子握成了一个拳头,重重的敲击在木栏上。
初春的阳光,落在他清俊的脸上,却驱不散脸上凝起的寒霜。
他没有立说话,招了招手,示意侍卫退下。
自己的目光,依旧锁着码头上忙碌的漕工,半晌,眼神中有某种的光芒,一闪而过。
一旁的赵节和杜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
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消息,让眼下的太子李承乾,如此失态。
作为堂兄的赵节,见状连忙上前半步,压低声音道。
“太子殿下,可是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