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要是一点都不羡慕的话,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怎么会把当时同窗的衣着打扮记得这么清楚呢?
宋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岁数也不小了,因为文章里也写了“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于君子之列。”
如今这场景,又何尝不是呢。
卯时正,书院内钟声悠扬。
学子们依序入内,在正堂前的空地上列队站好。
台阶上设有一书案,书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另有一尊青铜小鼎,鼎内燃着檀香,青烟袅袅升起。
书院先生上前,目光扫视过台下站着的学生们。
“今日书院开学,愿诸生勤勉向学,不负光阴。”
说罢,有书院的学生手里捧着托盘,托盘上叠着厚厚的书册。
书院的其他学生,为新生们颁发新印的《蒙学辑要》,书页尚带着墨香。
书院里一切要注意的事情,都记录在册子里。
至于未曾蒙学的,他们听训的地方,在启蒙学堂,那里的先生们会为他们详细的讲解。
那边的学生们进书院,都是要从最基础的识字开始学起的。
而那边学堂里的学生,年岁都比较小,大多也是这庄子上的孩子。
书院要考试,参加的考生太多,李复不想这边书院的教育资源被吃的一干二净,自己庄子上的庄户们反而捞不着了。
这书院的前身学堂,本就是为庄户们的孩子所设立的,就算是发展起来,也不会抛弃庄子上的孩子们。
这就是学区户籍的好处了。
“走吧,咱们去另一边看看。”李复说道:“庄子上庄户家的孩子们,都在那里呢。”
早前庄子上但凡家里的孩子读书识字的,早就进了书院了。
另一边,启蒙学堂门口,新生们也是规规矩矩的站在学堂门口受训。
正好李复带着孩子们来到这边,书院的先生看到李复,拱手行礼。
李复摆了摆手。
“都是自家庄子上的孩子,我来看看他们。”李复笑道。
“殿下也来的正好,要不,殿下亲自为他们颁发?”
书院的先生也知道,这些庄子上的孩子们,将来长大了,那就是泾阳王府的亲信庄户,他们在泾阳王的封地扎根,一代代的,是不会轻易离开的。
更何况,他们家中与泾阳王殿下,也是有一些情谊在的。
不管将来这些孩子学的如何,只要他们心思纯正,在庄子上,就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活儿干。
庄子上作坊里的干活的人,可都是这庄子上的青壮。
“也行。”李复点头。
随后,他看到了《蒙学辑要》,转头过去看向先生。
“这,现在就发给他们这个吗?”
先生微微颔首。
“是要发的,在学习认字的过程中,也会给他们上课,专门讲这个,结合着先生给他们讲述,很快就能明白了。”先生认真解释着。
“原来如此,来这边学习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基础的,也需要先生多多费心了。”李复说道:“学过一年之后,就要转到那边书院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