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2章 传扬(2 / 4)

的赏赐大张旗鼓,当中的原由,宣读诏书的时候说的明明白白。

百姓之间口口相传,传的快着呢。

“……于岭南引种占城稻,勤勉王事,卓有成效,亩产倍增,功在社稷……”

这些文绉绉的词语,经过百姓口耳相传,传出去的就简单多了。

“听说了吗?泾阳书院那帮种地的先生和学生,在南边种出了神稻!一亩地能多收三成多的粮食!”

“真的假的?多收三成?那得多少粮食啊!”

“千真万确!宫里都派人来重赏了!金银绸缎还有田地!吴博士家、东市口老张家……都领赏了!”

“老天爷!种地还能种出这么大功劳?朝廷这么看重?”

“可不是嘛!陛下都龙心大悦了!说是功在社稷呢!”

不止是庄子上,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遍长安一百零八坊。茶楼酒肆、街边巷尾,人们都在热议这件事。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来说,增收三成,就这四个字,就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了。

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意味着交了租之后,饭碗里的饭能更稠一些,意味着将来若是面对灾荒年,能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百姓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只一点,他们懂,粮食金贵。

能种出更多粮食的人,那就是了不起的,有大本事的人。

长安城各家听到这消息,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了。

这妥妥的名利双收啊。

做不了第一批,难不成还做不了第二批吗?

占城稻在广州试验田里种植成功,增产这么明显,将来会在更多的地方,尝试着种植,一旦种子适应下来,那么,在南方气候相似的地方,就能更换稻种了。

听说翠微宫那边,太子送给陛下的奏章,陛下让中书舍人誊抄,给了户部一份,给了司农寺一份。

或许,这奏章里的内容,也该重视重视了。

这里头,有机会。

这种事情,不让家中嫡子去掺和,但是对于庶子旁支来说,那就是顶好的机会了。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有些见识的人,更是看到了里面的道。

种地?

他们在行啊。

“以前只觉得读书科举才是正途,现在看来,这农学院也是条康庄大道啊!”

“可不是嘛!瞧瞧那赏赐,一点不比考上进士差!而且这才学了一年多,就立下这么大功劳!”

“朝廷如此重赏,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重视农事了。这农学院出来的,将来还怕没前程?”

“我家那小子,读书脑子不太灵光,但身子骨结实,说不定……去试试这农学院也挺好?”

“快打听打听,这农学院什么时候再招生?有啥要求不?”

以往提起农学院,人们或许还带着几分轻视,觉得是“伺候泥巴”的,没出息。但现在,金光闪闪的赏赐和“亩产倍增”的实绩,彻底扭转了这种观念。

种地,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了能直达天听、立功受赏、光耀门楣的“显学”!

消息如同野火燎原,不出几日,便从长安城烧到了周边的畿县乡镇,甚至更远州郡的有心人耳中,也渐渐听到了风声。

最新小说: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凯旋回朝背叛我,我转头迎娶公主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大明,我来了! 李龙鳞苏凤翎 红楼兵仙 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 龙吟壮歌 崇祯之军火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