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撤退的命令,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瞬间传遍了三十师团残破的阵地。
原本就在炮火和空袭中伤亡惨重、士气濒临崩溃的东瀛士兵,听到撤退命令,本来就由新兵组成的队伍,它们的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纪律和荣誉感,纷纷从残破的工事、弹坑中爬出来,丢弃沉重的武器,如同无头苍蝇般向后方溃逃。
三十师团的建制完全被打乱,他们的后撤也使得高丽本土守备军跟着后撤,东瀛军官完全没有办法有效的控制部队,一场有序的撤退迅速演变成了大溃败。
与此同时,在远离前线,位于第三处防线中心汉城的东瀛军高丽总指挥部里,年仅二十八岁的总指挥清水健介中将,正眉头紧锁地盯着地图。
自南方军的炮击开始后,指挥部与前线的通讯就变得断断续续。
他原本寄希望于吉田明谚的三十师团能够凭借坚固的一线阵地,至少拖住南方军数十天,大量消耗南方军步兵和锐气。
他仅用手中的不到十万部队在高丽半岛设置了三道防线。
他的计划是典型的多层次弹性防御:
第一道防线:主要由吉田率领的第三十师团驻守,依托鸭绿江天险和坚固工事,顽强阻击,迫使南方军付出惨重代价渡江,就算被突破后第三十师团也可以趁着南方军渡江后立足未稳之际,依靠狼林山脉等地区依据地形预设阵地,进行强力的反突击,节节抵抗。
第二道防线:则是在南方军向前进攻的必经之地,安州城,德川城内各摆了一个旅团,准备背靠北大峰山脉进行作战,从而最大程度的将南方军消耗,让其知难而退,这道防线的核心则在于高丽北部的核心城市,平壤。
第三道防线:以两万之兵,在釜城,昌原城作为最后屏障,利用港口海路增援,进行持久作战。
这套战术理论上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应对强敌进攻的经典方案。
清水健介的“名将之花”称号也并非完全浪得虚名。
然而,他犯了两个关键错误:其一,严重低估了南方军炮火准备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认为己方工事能够承受。
其二,高估了吉田明谚这种旧式军官的战斗意志和执行力,尤其低估了在绝对火力劣势下,新入伍的士兵和中级军官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他终于通过残存的通讯线路得知三十师团未经批准已擅自全面溃退的消息时,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狠狠一拳砸在地图上:“吉田这个蠢货!懦夫!他毁了一切!”
他知道,第一道防线的瞬间崩溃,意味着他的整个防御体系已经从根部开始瓦解,南方军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渡江,并直接威胁到他精心布置的第二道防线的侧方。
“命令部队,立即向第二道防线靠拢,依据有利地形阻止支那军队进一步推进。”虽然局势剧烈恶化,但是它还是保持着一定的冷静思考能力,做出了调整。
南方军前沿指挥所。
总指挥廖弗中将举着望远镜,敏锐地捕捉到了南岸东瀛阵地的异常。
炮火延伸和空中打击之后,预想中东瀛守军进入阵地阻击的场景并未出现,反而看到大量的小鬼子如同受惊的兔子般,乱糟糟地跳出工事,向后方逃窜。
“好机会!”廖弗放下望远镜,脸上露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