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剑手,后天之境,无一败绩。
江湖上的人都说:“宁不凡的剑,是少年人的狂,是未出鞘已惊龙的势。”
少年提剑倚斜桥,银鞍白马过柳腰。
…………
而儒家的弟子在习武之后,也出了不少人才。
他们将学识和武艺结合,静时温润如玉,动时神采飞扬,不再像是前朝那些酸儒般手无缚鸡之力了。
有儒家前辈见此景象,抚须长叹:“君子如龙,君子如龙啊!”
儒家的武艺能发展起来,有几人功不可没。
他们分别是紫阳书院的朱洵先生,嵩阳书院的景冬院长,以及自创【心学】一脉的大儒——王阳明。
正是这几人的存在,才推动了儒家的大部分学子的素质朝着先秦时期看齐。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儒生,那是讲究“君子六艺”。
“六艺”是什么?
那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
也就是说,骑马、驾车、射箭那是基本技能。
比如至圣先师孔夫子,据记载就是“文功武备”之人,否则何以在战乱年代,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而安然无恙?
…………
朱洵乃是朱子后人,与太渊早有渊源。
当年太渊曾在紫阳书院小住半年,与朱洵时常彻夜长谈,论道论儒,相谈甚欢。
太渊更曾因研读《朱子手札》,对道法感悟大有精进,两人因此结下深厚情谊,常年书信往来。
太渊离去时,曾留下一套草创的【圣王剑法】,此剑法融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于其中,讲究“道法自然,唯礼匡之”,当时仅成两式——【沧浪之水】和【燎原之火】。
但是经过朱洵多年的研习儒学,在归去之前,他终于补上了三式:【枯荣之木】、【成城断金】和【皇天后土】。
如今这门【圣王剑法】收藏在【黑白学宫】,凡是儒家弟子皆可修习,也算是了了朱洵老先生的愿。
而景冬院长当年便能自己领悟“浩然气”,在太渊为其带来【养吾剑法】的时候,就像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他以“浩然气”为基础,为儒生们创了许多养气强身之法。
最妙的是,这些功夫可与攻读经典相辅相成——儒生朗读圣贤书时,心神专注,便可潜移默化地滋养真气。
只是这等功夫,进境快慢全看个人思想境界。
若只是死记硬背、毫无心得,便难有寸进。唯有真正领悟典籍精义,心怀天下者,方能借文养气,事半功倍。
当然,太渊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因为这毕竟涉及到心神上的功夫。
而真正为儒家武学撑起一片天的,当属“阳明先生”王守仁。
他自创“心学”一脉,提出“知行合一”之论时,竟如高僧顿悟、立地成佛般,武学境界也随之飙升。
王守仁早年本就懂些粗浅吐纳术,接触高深修行法门后,凭借超凡的思想境界,短短五年便一路高歌猛进,直破先天之境,更完善了【明伦剑法】的前几重境界——定、静、安、断、明。
每一重都与心灵修养息息相关。
并且又在短短几年,直接赶超几位老牌先天,论境界,也只有太渊还稳压其一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