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先生,上次你说太渊先生是大宗师级别,那余万山怎么还敢跟他比?难道他不知道两人的差距?”
傅剑秋略作思索,道:“只有一个可能,余万山根本不清楚太渊在江湖上的名声。“
黎元宏喃喃道:“不清楚么……”
他若有所思。
“听说我们这位摄政王深居简出,与那些遗老遗少基本不联系了,就守着自己的府邸过恬静安逸的普通生活…”
黎元宏本以为载静云是装模作样。
可从这件事情来看,对方似乎真的安于现状,断开了其他的消息渠道。
他忽然坐直身子,眼睛亮了亮:“听说他们要在武英殿前比试?傅先生,你说我派几个记者去,把这事儿拍下来、写出去,怎么样?”
“刚好能显显咱们民国的气度,连前清的皇宫都能当比试场地,多开明!”
傅剑秋谨慎建议:“大总统不妨先问问两位当事人的意思。“
黎元宏想想也是,便让人去问太渊和载静云。
太渊那边很快传回话:“我无所谓,比剑而已,有人看没人看都一样。”
可余万山却炸了毛,对着传话的人冷声道:“比武不是街头卖艺!”
载静云于是回了“不允”二字。
黎元宏听了,也只能作罢。
心里却腹诽:“人家太渊作为大宗师都不在意,你余万山,倒还端着前清大内高手的架子。”
胡适知道这件事后,在教员休息室里,对着几个教授摇头叹气:“不就是想在字典上署个名嘛,我写论文也要加个通讯作者。人家也是好意出钱推广,不愿意拒绝了就是,何必要闹到舞刀弄枪的地步?小题大做,有失斯文,丢了我们读书人的身份。”
这话很快传到黄侃耳朵里。
上课时,黄侃走上讲台,开骂道:“有些人啊,天天喊着要学西方、推白话,说什么旧文化要不得,结果呢?自己还顶着个“适之”的字!既然觉得旧的不好,干脆别起字了,叫“胡到哪里去”算了!还读书人,哼!我呸!”
学生们早就见怪不怪。
黄侃上课前先骂几句胡适,已经成了他课堂的固定节目。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这天中午,太渊提着归真剑,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蔡孑民、黄侃、钱玄同十几位关系不错的同仁。
正门处虽有卫兵值守,却并未阻拦。
他们平时负责守卫紫禁城的外围城墙和各城门,如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将紫禁城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前清势力与外界勾结,也防止内部人员随意出入。
今日显然已接到指令,任由太渊一行人进入。
不过在他们身后,远远跟着一支百余人的精锐小队,靴底踩在石板路上,声音格外清晰,却只远远吊着,不靠近也不离开。
太渊等人却似充耳不闻,径自向前。
钱玄同打量着太渊轻车熟路的姿态,好奇道,“太渊兄,看你对这紫禁城如此熟悉,莫非以前来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