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几日,得知太渊归来的消息,蔡孑民、黄侃、李守常等故交陆续抽空前来拜访。
小院里茶香袅袅,众人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言谈间,蔡孑民关切地问起太渊今后的打算。
“太渊先生,可还有意回北大任教?校内同仁都盼着你回来。“
太渊笑着摇了摇头:“蔡先生美意,我心领了。”
“不过,我倒有件事想跟蔡先生你说,这三年在国外游历,我顺便买了一批理科设备,算得是目前世界先进水平,打算捐赠给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学校。设备还在路上,大概两天后就能到。“
蔡孑民闻言,眼中闪过惊喜:“世界顶尖的设备?“
“是物理实验用的还是化学分析用的?我们北大的理科实验室,设备早就跟不上了,教授们上课都得靠画图演示。”
“都有,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医学。”太渊淡淡一笑,“眼前还算先进,不过科技技术迭代快,日新月异,再过几年就难说了。”
蔡孑民激动得直点头,站起身对着太渊拱了拱手:“太渊先生,我代表全体北大师生,先谢过先生的义举了。”
“蔡先生可别只说北大。”太渊打趣道,“清华和南开也有份,蔡先生可得通知到位,最好让三所学校的理科教授亲自来取,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设备。”
蔡孑民连连点头:“这是自然,我这就去安排。“
其实这批设备早已安然存放在太渊的灵镜空间内。
他特意说两日后送达,正是估算了从南开大学前来所需的时间。
两日转瞬即过。
北大校园内,数十位理科教授早已翘首以待。
当几辆大货车缓缓驶入时,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掀开帆布,露出里面一个个沉甸甸的大木箱子,箱子上还贴着用洋文标注的标签。
教授们迫不及待地指挥学生们将一个个大木箱搬运至空地,动作小心翼翼。
随着木箱被逐一开启,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凉气之声。
第一个箱子被撬开时,物理系的一位教授“呀”地叫出了声,快步冲了过去:“这是……质谱仪?!还有这个,X射线衍射仪!”
他伸手摸了摸仪器的金属外壳,指尖都在发抖,“我去年在国外的期刊上看到过,据说能测物质的分子结构,我们国内连图纸都没见过!”
话音刚落,旁边的箱子也被打开,另一位物理教授扑过去,脸都快贴到仪器上。
“我的天!威尔逊云室!今年才刚发明出来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儿?!”
“有了它,咱们就能观测放射性粒子的轨迹了!”
不只是物理系,其他学科的教授们也纷纷扑向自己专业的设备。
化学系的教授们围着精密光谱仪和高精度分析天平,激动不已;生物学的学者们则对复式光学显微镜和超速离心机爱不释手……
这些平日里严肃持重的学者教授们,此刻个个眼中放光。
“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完全可以组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一位教授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这可是支持跨学科前沿研究的完整配置啊!“
蔡孑民站在一旁,听着教授们的惊叹,才真正明白这些设备的价值。
这哪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