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迫不及待地从另外两个密封袋中,分别取出了一小撮“香菇根蒂粉末”(他之前用研钵捣碎的)和几片经过初步清洗的“特种菠菜叶碎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与那块“豆腐渣精华”混合在了一起。
然后,他再次启动了“微观物质解析”能力,并将解析的重点,放在了这三种“天选剩饭”组分在混合界面处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效应”之上。
这一次,系统界面上呈现出的景象,更加的复杂,也更加的……令人震撼!
只见在幽蓝色的背景光下,那些来自香菇根蒂的、结构奇特的“真菌多糖大分子链”(系统提示:其主链由β-1,3-葡聚糖构成,侧链则连接着各种不同长度和分支度的甘露糖、半乳糖和岩藻糖,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圣诞树”的复杂三维结构),如同灵活的“触手”一般,开始主动地缠绕和吸附到那些“超螺旋肽链纳米管”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面!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真菌多糖触手”与“肽链纳米管/纤维素纳米网络”的接触点上,那些之前检测到的、来自香菇培养基残留物中的微量“稀土元素离子”(如钇离子Y3?和镧离子La3?),以及来自菠菜叶中的丰富“镁离子”(Mg2?,叶绿素的核心成分)和“铁离子”(Fe2?/Fe3?,参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的关键角色),竟然如同被精确制导的“分子铆钉”一般,通过与多糖链上的羟基、肽链上的羧基和氨基、以及纤维素上的羟基之间形成的多重配位键,将这三种原本“各自为战”的有机大分子组分,牢牢地“铆接”和“编织”在了一起!
最终,在秦风的“系统视野”中,一个由“超螺旋肽链纳米管”作为“导电核心”、由“三维纤维素纳米网络”作为“力学支撑与声子调控骨架”、再由“真菌多糖-金属离子络合物”作为“界面连接与功能修饰层”的、结构极其复杂、功能高度协同的……三维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雏形,竟然……竟然就这么奇迹般地,在微观尺度上,自发地形成了!
“叮!检测到在目标混合样品中,不同有机大分子组分之间,以及有机大分子与微量金属离子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协同自组装’与‘界面配位络合’效应!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级孔道结构’与‘高度各向异性导电网络’的‘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凝聚态’!”
“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该‘超分子凝聚态’的特定‘界面区域’(尤其是在‘真菌多糖-金属离子络合物’与‘超螺旋肽链纳米管’的接触点附近),由于强烈的‘电荷转移’与‘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其局域电子云密度分布呈现出高度的‘非均匀性’与‘巡游电子的准二维限域特征’!这种独特的电子云结构,在理论上……极有可能……为形成某种全新的、基于‘激子机制’或‘自旋涨落机制’的‘非常规电子配对’,提供理想的‘量子温床’!”
“激子机制?!自旋涨落机制?!”秦风的心脏,如同被一万匹草泥马同时踩踏,疯狂地悸动着!
这两种,可都是目前理论物理学界用来解释某些高温超导现象的“热门候选理论”啊!
难道……难道这些看似卑微的食堂剩饭,在经历了自然的“腐朽”与“新生”之后,竟然真的在微观尺度上,自发地演化出了能够孕育“室温超导”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