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濒临崩溃。评论区里,除了铺天盖地的赞美和祝贺,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表达想要加入秦风研究团队的留言。
“秦教授您好!我是来自华清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一名大三本科生,GPA专业排名前1%,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我对您的室温超导研究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加入您的团队,哪怕只是从最基础的实验助理做起,我也心甘情愿!”
“尊敬的秦风老师!我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强关联电子体系。昨晚听了您关于‘协同量子共振隧穿’的理论阐释,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深感自己之前的研究思路过于狭隘。恳请您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追随在您的身边,学习您那深邃的物理思想和创新的科研方法!”
“秦风大神!我是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副教授职称,今年32岁,主攻凝聚态理论计算。近年来在科研上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些僵化。昨晚的听证会,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科学探索的激情!我愿意放弃现有的职位,以一名博士后的身份,加入您的团队,希望能为您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薪酬待遇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秦神!我是个学渣,二本院校应用物理专业的,但我动手能力超强,焊电路板、修仪器、编程建模什么的,都贼溜!而且我特别能吃苦耐劳,实验室的脏活累活我全包了!求收留!求带飞!给我一个给您端茶倒水的机会也行啊!”——这位同学的留言,画风清奇,却也透着一股子真诚和对科学的向往。
类似的邮件、私信、乃至通过各种关系转交过来的手写信件,如同雪片般飞向秦风,飞向物理学院,飞向燕京大学的各个部门。
刘仁轨院士的办公室,这两天几乎成了“秦风粉丝接待处”和“人才自荐中转站”。
“老刘啊!你们物理学院的秦风,现在可是香饽饽中的战斗机了!”隔壁化学学院的院长,一位同样是院士的老朋友,苦笑着对刘仁轨说道,“我手底下好几个得意门生,哭着喊着要转专业去跟秦风搞超导!你说我这叫什么事儿啊!辛辛苦苦培养的白菜,还没等拱自家的猪,就想自己跑到别人家的金猪圈里去了!”
“哈哈哈,老王,你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另一位信息学院的院长也凑趣道,“我听说,你们物理学院今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同期直接翻了三倍!其中指名道姓要报考秦风研究生(尽管秦风自己都还是个本科生)的,都快能组建一个加强排了!你这是要提前完成未来十年的招生KPI啊!”
刘仁轨院士听着这些或羡慕或调侃的话语,脸上笑开了花,但心里也清楚,这“幸福的烦恼”,才刚刚开始。
他把秦风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指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各种推荐信和自荐材料,苦笑道:“小风啊,你自己看看吧。这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还在学校人事处和研究生院那边压着呢。现在,全华夏,哦不,是全世界,恐怕都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梦想着能成为你团队的一员。你这个‘天才的号召力’,可是给老头子我出了个大难题啊!”
秦风看着那些雪片般的“投名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挠了挠头,说道:“刘老师,我这也没想到会这么……夸张啊。我就是想安安静静地搞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