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甚至数年才能理解的深奥思想和复杂推演,在他这里,却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往往一夜过去,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公寓时,一本厚重的“天书”便已经被他彻底“消化”完毕。他不仅记住了所有的公式和结论,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了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整个物理学大厦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种“一夜吃透一本天书”的壮举,如果被外人知晓,恐怕会直接被当成天方夜谭。
有一次,李明远院士的秘书小刘来给秦风送一份需要他签字的文件,恰巧看到秦风公寓的门虚掩着。她好奇地朝里面望了一眼,结果就看到秦风正盘腿坐在地板上,周围散落着十几本打开的、写满了各种她完全看不懂的符号和图表的物理学专着。而秦风本人,则双目微闭,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在与某个看不见的“学术幽灵”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小刘吓了一跳,赶紧悄悄退了出去,心中对秦风的敬畏又加深了几分:“我的天……秦风同学这……这是在用什么‘修仙炼丹’的方法搞科研吗?太……太玄幻了吧!”
从此,燕京大学校园里,关于“秦风幽灵”的传说,又增添了新的版本——据说秦神不仅看书快如闪电,还能与“书中仙人”隔空对话,一夜之间便能顿悟宇宙真理!
“顿悟”的积累:为“秦氏模型”添砖加瓦
每一次“顿悟”,对秦风而言,都是一次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跃迁。
他不仅仅是在被动地吸收知识,更是在主动地解构、重组、创新。
在学习信息论时,他从香农熵、互信息等概念出发,结合热力学中的玻尔兹曼熵和统计物理中的吉布斯熵,隐约感觉到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比现有理论描述更为深刻和本质的统一性。这个念头,为他后续构建“秦氏计算模型”的理论基石——“信息、熵与计算的统一性原理”,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
在钻研拓扑学时,那些关于同调群、同伦群、陈类、示性数等抽象到极致的数学概念,在“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的解析下,逐渐在他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奇妙的几何图像。他隐约感觉到,这些看似与计算毫无关系的纯数学工具,或许能在描述某些新型计算单元(如拓扑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容错性方面,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
在深入研究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理论时,那些关于“自组织”、“涌现”、“混沌边缘”等思想,更是让他脑洞大开。他开始思考,未来的计算机,是否也能像生命系统一样,拥有自我学习、自我修复、甚至自我进化的能力?
这些在“顿悟”中产生的灵感火花,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秦风的知识海洋,为他即将开始的“秦氏计算模型”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启示。
时间就在秦风这种近乎“疯狂”的“顿悟”式学习中飞速流逝。
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他不仅将之前从图书馆“扫荡”回来的那些“砖头”全部“啃”完,更是将系统科技树中那个“未来计算理论”区域的初步浏览内容,也翻来覆去研究了无数遍。
此刻的秦风,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一个被压缩到了极致的“知识黑洞”,其中蕴含的能量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