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一例外地用上了三个鲜红的、硕大的感叹号:“世纪大发现!!!潘洛斯阶梯猜想被证伪!!!速看!!!”
全球学界12级大地震:从不信、到震惊、再到狂热!
随着安德森教授、玛格丽特博士等第一批“吹哨人”的行动,这篇署名为“华夏学者X”的、声称证伪了“高维潘洛斯阶梯猜想”的简短论文,就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引爆了一颗当量惊人的深水核弹,其产生的冲击波以光速向全球数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的每一个角落扩散开去!
第一阶段:普遍的不信与嗤之以鼻
“开什么国际玩笑?又是一个想搞个大新闻的民科吧?”这是绝大多数学者在看到论文标题和那个完全陌生的“华夏学者X”署名后的第一反应。“潘洛斯阶梯猜想”在学术界的地位实在太高了,其难度也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任何声称解决了它的论文,都会被天然地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甚至直接被归为“学术妄想症”的范畴。
“arXiv的审核机制是不是又出BUG了?这种论文也能放出来?”一些性格比较急躁的学者甚至开始在相关的学术论坛上公开质疑arXiv网站的论文筛选标准,认为这种“哗众取宠”的论文简直是在浪费宝贵的学术资源。
“五页纸就想证伪潘洛斯猜想?作者是觉得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是傻子吗?”论文的篇幅也成为了被攻击的焦点。在许多人看来,如此重大的问题,没有几百页的严谨论证和海量的实验数据支撑,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第二阶段:少数人的震惊与将信将疑
然而,总有一些治学严谨、不轻易下结论的学者,或者对“潘洛斯阶梯猜想”抱有特殊执念的研究人员,会耐着性子,或者抱着“找茬”的心态,点开这篇论文仔细研读。
而当他们真正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分析论文中那简洁到极致却又逻辑严密到令人窒息的论证过程,尤其是那个被“学者X”巧妙构造出来的“高维动力系统反例模型”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开始从最初的不屑和嘲讽,逐渐转变为凝重、困惑,甚至是……一丝难以察觉的惊恐。
“这……这个反例的构造思路……虽然看起来有些……有些离经叛道,但……但好像在逻辑上……竟然是自洽的?”一位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工作的资深数学家,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反复推演了半个小时后,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数值解的精度……我的天!如果这个数值解是真的,那……那我们之前关于高维空间稳定性的所有认知,可能……可能都是错的!”一位来自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计算物理学家,在看到论文中给出的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的数值结果时,忍不住惊呼出声。
“简洁……太简洁了!这种风格……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难道……难道又一位隐世的数学天才横空出世了?”一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拓扑学专家,在反复品味论文中那种直指问题本质、不带一丝冗余的行文风格后,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彩。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最初的震惊之后,开始将信将疑地重新审视这篇来自东方的神秘论文。
第三阶段:全面的狂热与席卷全球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