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0t;妈,我最近特别忙,什么事电话里说吧。
&0t;
赵阿姨看着手中的布料,突然笑了:&0t;没什么,就是想问问你,最近工作顺利吗?&0t;
挂掉电话,她坐在床边,轻轻抚平那些布料上的褶皱。
窗外,垃圾车的声音渐渐远去,带着徐秀珍一生的珍藏,消失在街道尽头。
过了几天,赵阿姨接到了社区通知,要举办一场老物件展览,鼓励大家把家里有意义的老东西拿出来展示。
赵阿姨突然想起了那些被她拿出来的布料,犹豫再三,她还是把那块蓝底白花的布料送去参展。
展览当天,赵阿姨在人群中看到了林梅。
林梅站在那块布料前,眼神里满是惊讶。
“赵阿姨,这是您的?”
林梅问道。
赵阿姨点点头。
林梅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好像明白了婆婆为什么留着这些布料。”
赵阿姨笑了笑,没有说话。
之后,林梅开始四处打听那些被她丢掉的布料的下落。
虽然大部分已经无法找回,但她还是找到了几块还没被处理的。
她把这些布料带回了家,小心地收藏起来。
多年后,林梅的儿子要结婚了,她拿出那些布料,亲手为儿子儿媳做了几床被子。
当她把被子铺在床上时,仿佛看到了当年徐秀珍的笑容。
又过了几年,赵阿姨所在的家属院要拆迁了。
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搬家,赵阿姨也不例外。
在整理旧物时,她现了一个被遗忘的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她年轻时在纺织厂获得的荣誉奖章。
看着这些奖章,她想起了和徐秀珍一起在厂里奋斗的日子。
拆迁那天,林梅也回到了家属院。
她看到赵阿姨抱着那个小盒子,便走过去帮忙。
两人站在即将拆除的老房子前,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突然,林梅提议把这些老物件集中起来,办一个小型的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赵阿姨听了,眼睛一亮。
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老邻居的支持。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物件,一起动手布置纪念馆。
不久后,纪念馆正式开放,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他们在这些老物件中,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布料、棉花,也在这个纪念馆里,重新焕出了它们的价值。
有一天,一位知名的民俗文化专家来到了这个小型纪念馆。
他被这些老物件深深吸引,尤其是那些纺织厂的布料和棉花。
专家联系了当地的电视台,希望能做一档关于这些老物件背后故事的节目。
很快,节目播出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老一辈留下的东西,他们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里,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历史。
赵阿姨和林梅等老邻居们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他们被邀请到学校、社区去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而家属院的拆迁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