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墨磐凑近细看,“微安级。”
凌疏影却将一块湿润的息壤基质碎块放进恒温箱,贴在铜板旁边。
她拿出墨磐磨制的水晶透镜,俯身贴近冰冷的玻璃壁,仔细观察那块深褐色的泥土。
几个时辰过去,当舱外天色擦黑,她再次举起透镜。
“温度稳住了。”
她直起身,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青灵的数据流清晰显示,箱内那个微小空间的温度波动被控制在了五度以内。
一个极其简陋,却勉强可用的恒温环境诞生了。
有了容器,实验才刚刚开始。
凌疏影的目标是0p-364,一种能富集淀粉形成类似米粒结构的基因编辑藻种,那是她曾引以为豪的作品。
她没有种子,没有编辑工具,只有大脑里储存的知识和青灵强大的模拟推演能力。
海蚀洞里那些最原始的基藻将成为培育的。
她选取了几株生命力最旺盛的深蓝绿基藻母株,用鱼骨解剖刀切下顶端最活跃的分生组织。
同时,海鹞被派往岛屿各处,寻找所有叶片肥厚、富含淀粉的野生藻类。
“要肥厚的?像不像这个?”
海鹞几天后带回一种叶片宽大如小芭蕉、边缘卷曲的褐色海藻,撕开叶片,里面是乳白色粘稠的汁液,带着生涩的淀粉味。
“还有这个!”
阿木献宝似的捧来几株生长在咸水沼泽边缘的苍白藻类,叶片细长,轻轻一碰就掉下雪白的粉末。
“留下吧,都试试。”
凌疏影在青灵的辅助下,开始了最原始的筛选与嫁接。
贝壳镊子夹着基藻幼嫩的茎尖,鱼骨刺在“小芭蕉”
肥厚的叶柄上切开微小的v形口,再将基藻茎尖嵌入,用处理过的极细海草纤维缠绕固定。
同样的操作在苍白“面穗草”
上进行。
育苗实验就这样,再一次次尝试中推进。
失败是常态,切口感染、排斥反应、接穗枯萎……金属架上的失败品越来越多。
一天傍晚,海鹞蹲在凌疏影的工作台边,看她对着一个刚刚霉腐烂的培养皿皱眉,墨绿的霉斑在基质表面蔓延。
“又废了?”
海鹞咂咂嘴,顺手拿起旁边一个装过果汁的椰壳小碗,碗底还残留着一点酵的酸味。
凌疏影没回答,目光落在那些墨绿的菌丝上,青灵的数据流疯狂涌动,无数关于微生物侵染、孢子传播的信息闪过。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迷雾。
“孢子……”
她猛地抬头,看向海鹞手里的椰壳碗,“天然的载体。”
墨磐正用锉刀打磨一个小齿轮,闻言抬起头:“什么孢子?”
“基因的搬运工。”
凌疏影语加快,眼中是久违的兴奋,“没有编辑工具,就让自然界的搬运工来做,筛选,定向筛选!”
她一把抓过那个霉的培养皿,凑到水晶透镜下,仔细分辨着霉菌孢子的形态。
方向彻底改变。
凌疏影不再执着于嫁接,转而开始培养各种从腐烂藻体、潮湿地衣甚至海鹞捡回来的酵野果上分离出的微生物。
墨磐贡献了几个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