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骑兵迅速朝海州城方向撤退,明军骑兵紧随其后,此刻正是痛打落水狗的绝佳时机,杀一个少一个。
留守海州的硕詹看到己方骑兵被明军追逐,而领头的竟是阿哈尼堪,心中暗叫不好,立刻命令士兵打开城门。
随后,一队队清军步兵如潮水般涌出城门,迅速列阵掩护骑兵撤退,与此同时,城墙上的弓箭手与火铳手也高度戒备,严阵以待,准备迎接明军的靠近。
见清军骑兵已逃入掩护范围,明军骑兵团长果断下令撤退,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并非逞个人勇武之时。
阿哈尼堪带着不足两千人的残部进入城中,清军急忙关闭城门,硕詹急步迎上,询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明军来了多少人马?”
“明军大约只有一万多人,但我看到后面跟随着大量被他们煽动的包衣奴才,这些人组成了三万多义军!”
阿哈尼堪摘下头盔,气喘吁吁地回答。
“如此说来,明军现在有四万多人?这些包衣奴才真是胆大妄为!就应该像老汗当年那样,将这些可恶的汉人斩尽杀绝!”
(皇太极已经在崇祯九年给努尔哈赤上了谥号和庙号,但因为是汉人的叫法,清廷老将还是习惯称其为老汗)
硕詹愤然道,义军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是好歹也是三万多人,所以他觉得阿哈尼堪败的不冤,丝毫不知道其实义军根本就没上阵。
阿哈尼堪为了推卸责任,立刻转移话题道:“此刻并非讨论此事之时,明军即将赶来,我们需立即筹备守城事宜!”
硕詹问道:“城中仅有两千守军,加上骑兵也不过四千人,如何抵挡明军?”
阿哈尼堪分析道:“明军必定从登州渡海而来,自金州至此处,路途遥远,必无大炮相助,只要我们坚持到广宁与西平堡的守军抵达,定能击退明军!”
硕詹则补充道:“依我看,还需先将城中的奴才全部驱赶上城头防守,集中监管,以防他们趁机作乱,在我军的严密监视下,他们定然不敢轻举妄动!”
正午时分,海州城头便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忙碌的气氛,天气寒冷,清军开始组织城中的百姓向城墙上浇水,借助低温将水凝结成冰,以此来加固城墙的防御。
到了黄昏时分,城墙表面已然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宛如坚不可摧的护盾,按照先前的预计,此时明军应该已经兵临城下,然而却迟迟不见其踪影。
这让守城的阿哈尼堪感到颇为意外,因为他深知明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必定不足,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他们理应寻求速战速决才对。
此刻,明军已然顺利占据距离海州六十里之遥的耀州城,全军将士在城中安顿下来,惬意地度过一夜,准备明日拂晓便直取海州。
军中后勤补给现在可谓是非常充足,听闻明军到来,附近的百姓拖家带口投奔明军,并携带着家中所有的粮食。
再加上明军一路洗劫了沿途几座城池的府库,此刻粮草充足,全然不虞匮乏,耀州城内,大街上架起几十口大锅,锅中炖煮着各式各样的肉类。
沿途各州八旗子弟的家产尽被抄没,圈养的牛羊不便携带,尽数宰杀随军而行,军中肉食也是非常丰盈。
考虑到明日攻下海州后,百姓需启程返回辽西,一路艰险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