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结合刚刚提到德化瓷、“大船”福建舰、“沉船”泰兴号。
再结合我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些身边朋友从事的行业,就想到女主的职业可以特殊一点,比如一些和浙闽地区民间信俗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并不必纠结在经常去写的传统技艺类的传人,而男主这边可以是想要去加入海军的大学生,或者已经在部队服役的人设。
那么当题材扩展和深入到沿海地区文化、海洋资源,这些都是都是很适合对于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只有一个”的集中展现,而海洋一直起到沟通周边国家、沟通世界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将作品很好的嫁接在一些“爽感”和“拉扯感”很强的内容上,针对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的出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输出,想必也是网络文学出海的一个新的重要窗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前言(第2/2页)
海水是流动的,我希望我们的文字也是真诚的,所以我当时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应当将海洋文化书写成活态的,而非标签化的,真正的去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历史上的人、这些非遗……而不是将我们已有的古言、现实题材、现言作品里面的主要角色身上直接扣上一个“身份”,这样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抓住海洋文学之于新时代的独特意义,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是一些同质化严重的纯商业文,这种同质化并不是单纯的指与市场的同质,也是停留在自己的框子里的创作。
对于海洋文化结合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些想法,海洋文学创作不一定需要多么大的“课题”和“标签”,但是我们要将“海洋文学”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舶来词”与“新时代”相结合,那么首先就是要站稳“中国优秀文化”立场,从“新时代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视角展开我们的作品。
于是,加上一直对浙闽地区文化的兴趣,就有了这本书。浙闽台一家亲的切入点,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内外的重要影响,海内外华人华侨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于是这本书的核心元素就被我设计成了:浙闽女神信俗,以及这些民间信俗背后的广阔的文化、社会、经济领域的影响。
书里一开头设计了一个“绣鞋”打卦的剧情,这是因为有和相关行业的朋友专门聊起过这部分内容,朋友提到了闾山以及很多民间法脉的师人、法师外出行法做事,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甚至可以用拖鞋打卦,祖师爷是不会怪罪的。
朋友却也提到如果我这样写,可能会遭到一部分人,包括行业内人士的批评,但是我想,这里提到的闾山三奶夫人(尤其是核心的:临水夫人信俗),一直是以“妇女儿童”保护神的形象出现——我想,在女主面临的特殊情况背景下,应当算不上不尊重祖师,反而是祖师大爱的一种体现。
“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便出现了神力”,这句在书里被当做女主师父说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