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道的市舶司衙门,如今已是广州最繁忙的所在。来自身毒诸国的商船,载着满舱的胡椒、豆蔻、肉桂、丁香,以及未经雕琢的宝石、象牙和色彩鲜艳的棉布,挤满了珠江口的锚地。而大唐的商船,则卸下光洁如玉的瓷器、轻薄如烟的丝绸和提神醒脑的茶叶。交易并非简单的以物易物,一种以大唐铜钱、绢帛乃至白银为结算方式的初级金融体系,正在市舶司的主导下悄然形成。
“王掌柜,这是伽摩缕波国使者私下递来的条子,”一个市舶司小吏低声对一位颇具规模的“皇商”管事说道,“他们急需五百套明光铠的样式非实物,而是图纸或仿制品,愿意用三倍价格的香料和十名驯象师来换。”
王掌柜捻着胡须,眼中精光闪烁:“明光铠乃军国利器,岂能轻售?不过……我大唐将作监能工巧匠无数,仿制一批……嗯,略有差异,但外观威风的‘仪仗甲’,倒也不是不行。你去回复,仪仗甲可以谈,但驯象师需增至二十名,并且,他们要允许我们在其边境设立一处固定的货栈。”
这样的私下交易,在官方默许甚至暗中推动下,层出不穷。大唐商人不仅贩卖货物,更成为朝廷延伸出去的手臂,通过经济纽带,一点点勒紧身毒诸国的脖子,同时汲取着它们的养分。一条以“香料-丝绸\/瓷器”为核心,辅以情报、技术和军事输出的庞大利益链条,正日益紧密地将南亚次大陆与大唐绑定在一起。财富如同涓流,源源不断地汇入大唐的国库和民间,滋养着这个庞大的帝国,支撑其更宏大的征服梦想。
与此同时,一支特殊的使团从长安出发,经由吐蕃古道,艰难地向着身毒方向行进。使团的核心并非官员或商人,而是十余名来自长安各大寺院的高僧,由曾在佛道论辩中声名鹊起的慧明法师率领。他们携带的并非商品,而是精心翻译的佛教经典、栩栩如生的佛像以及大唐皇帝李琰赐予的、象征友好与支持的旃檀念珠。
李琰在送行时对慧明法师言道:“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身毒乃佛法源头之一,然今法脉似有衰微之象。大师此去,当以弘扬正法为要,使我佛光辉,重现南天。若遇崇佛之国,可告之,大唐愿为佛法后盾。”
这番话意味深长。慧明法师心领神会,这既是一次宗教文化交流,更是一次政治任务。他们要去往那片信仰纷杂的土地,寻找佛教的遗存,支持尚存的佛国,在潜移默化中,将大唐塑造为佛教乃至更高层次文明的保护者与引领者。
数月后,使团历经艰险,终于踏入北天竺境地。所见景象,令众僧感慨。昔日佛陀讲经的圣地,许多已是荒烟蔓草,寺庙倾颓,而婆罗门教及其他地方性信仰则颇为兴盛。他们首先抵达了一个名为“羯罗拏苏伐剌那”的小国,此国国王仍自称信奉佛法,但境内婆罗门势力强大。
慧明法师等人展示了大唐带来的精美佛像和浩瀚经卷,其工艺之精良、义理之深邃,令当地残存的僧侣和部分贵族惊叹不已。国王尤为喜爱那串李琰亲赐的旃檀念珠,视为至宝。
“大唐皇帝陛下,果真如此崇信佛法乎?”国王好奇地问道。
慧明法师合十作答:“阿弥陀佛。我皇陛下,乃转轮圣王在世,护持正法,泽被苍生。于大唐,儒释道三教并尊,然陛下于佛法,尤加礼遇,以为其能净化人心,导人向善,于治国平天下大有裨益。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