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言,佛光所照,即为乐土。”
国王闻言,眼中露出向往之色。与大唐建立联系,不仅能获得宗教上的支持,或许还能借助其声威,平衡国内强大的婆罗门势力乃至虎视眈眈的邻国。大唐高僧的到来,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起涟漪。
东宫,气氛愈发凝重。
关于拉什米卡“通敌”的流言,虽未在明面上扩散,却在暗地里传得绘声绘色。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曾有人见到大食商人模样的男子,在深夜于东宫后苑附近与拉什米卡的贴身侍女秘密接触。
太子李琮闻之大怒,下令彻查,却抓不到任何实证。他认定这是太子妃王氏及其背后势力因妒生恨,构陷拉什米卡,愈发疏远王氏,几乎不再踏入其宫门一步。这反而坐实了太子“惑于胡女,不辨忠奸”的指责。
一日,李琮前往大明宫向李琰请安,李琰看似无意地问起:“朕闻东宫近日颇不宁静,琮儿当以国本为重,内帷之事,亦需有所节制,勿使小人借机生事,离间天家父子。”
这话听在李琮耳中,如同惊雷。他意识到,事情已经传到了父皇耳中。父皇没有明着指责拉什米卡,但“小人”、“离间天家父子”这些词,分明是警告他,有人想利用拉什米卡来做文章,攻击他这个太子。
回到东宫,李琮心烦意乱,对拉什米卡也不免带上了几分疑虑和烦躁。拉什米卡何等敏感,立刻察觉出太子的变化。她心中凄苦,却不敢表露,只能更加小心翼翼,甚至提出暂时闭门谢客,以避嫌疑。
“殿下,臣妾身如浮萍,全赖殿下庇护。若因臣妾而使殿下与陛下生出嫌隙,臣妾万死难赎。不若……不若殿下将臣妾遣至感业寺带发修行,待风头过去……”她泪眼婆娑,以退为进,话语中充满了绝望。
李琮看着她梨花带雨的模样,心中一软,那点疑虑又被怜爱冲散,紧紧抱住她:“胡说!本宫岂是那等无能之人,连自己的女人都护不住?你哪里也不许去!本宫倒要看看,谁敢动你!”
然而,裂痕已经产生。李琮的庇护带着一种焦躁和压力,而拉什米卡的生存空间,在太子妃等人无声的围攻和皇帝隐晦的警告下,正变得越来越小。
兰台阁内,索菲娅终于写就了一封长长的、措辞谨慎的密信。她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大唐令人震撼的国力、高效的管理体系、繁荣的文化以及皇帝李琰深不可测的智慧与野心。
“……女王陛下,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大唐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其光芒注定将普照整个已知世界。与其徒劳地试图窃取其核心机密,或幻想与之进行平等的军事同盟,不如调整我们的策略。或许,我们应主动寻求融入其规划的‘寰宇秩序’,承认其领导地位,以换取拂林在未来格局中的自治与繁荣。我们可以尝试提出,成为大唐在西方的‘合作伙伴’,协助其管理西方事务,沟通与更西边国度的联系。同时,我们应立刻加大对古典希腊、罗马科技与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这是我们能与大唐进行‘文明对话’的少数资本之一……”
这封信,标志着她使命性质的根本转变。从试图获取技术对抗大唐,转变为思考如何让拂林在不可避免的大唐霸权下,争取最好的生存条件。她将密信交给可靠的信使,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不知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