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东海明珠(1 / 3)

怛罗斯的惨败与君士坦丁堡的坚不可摧,如同两道惊雷,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大食哈里发马赫迪在巴格达的宫廷里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东路军主力受创,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大规模东侵;北方的可萨人首鼠两端,已然退缩;南线的保加尔人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碰得头破血流,士气低落。他精心策划的“西方同盟”,尚未完全发力,便已显裂痕。

消息灵通的各方势力迅速调整着自己的姿态。原本观望的可萨汗国,派出了使者带着厚礼前往长安,言辞恳切地解释之前的“误会”,重申与大唐的“传统友谊”。黑海沿岸的一些小邦、高加索地区的部落首领,也纷纷遣使,表达归附之意。甚至遥远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大帝的宫廷中,也首次郑重其事地讨论起那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强大得超乎想象的“塞里斯”帝国。

在大唐的朝堂上,胜利的喜悦之余,关于如何处置战后局面,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官员,尤其是些儒家老臣,认为应当“宣教化,柔远人”,主张对表示臣服的诸国采取怀柔政策,册封其首领,确立朝贡关系即可,不必赶尽杀绝,以免消耗国力。甚至有人隐隐提出,或可效仿前朝旧例,择宗室女“和亲”,以结与国,永葆边境安宁。

这一“和亲”之议刚被提及,立刻遭到了另一批以寒门将领和少壮派官员为主的势力的强烈反对。

“荒谬!”兵部一位侍郎出列驳斥,“我大唐天兵,战无不胜,威加海内,正需借此大胜之威,犁庭扫穴,彻底平定西方,岂能效仿汉初之无奈,行和亲苟安之策?此非结好,实为示弱!”

“陛下,”新任鸿胪寺少卿赵崇珣也躬身奏道,“如今之势,乃我强彼弱。拂林已为藩属,西域诸国震恐,正宜广设都护,派遣流官,直接管理,推行王化,使其地真正成为我大唐之疆域,而非虚名之朝贡。和亲?只会助长彼等侥幸之心!”

龙椅上的李琰,面无表情地听着双方的争论。待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和亲?朕的女儿,大唐的公主,岂是用于安抚蛮夷的工具?”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那幅日益详尽的寰宇图上:“朕要的,不是名义上的臣服,而是实实在在的疆土,是书同文,车同轨,是让大唐的律法、大唐的文明,行于四海八荒!怛罗斯胜了,君士坦丁堡守住了,这很好。但这只是开始。传朕旨意,于怛罗斯旧战场附近,择地筑‘镇西城’,设安西大都护府西镇,驻军一万,屯田戍守,以为西进之前哨。至于拂林……”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欲:“既已为藩属,便当彻底沐浴王化。命张巡暂领‘拂林宣慰使’,总揽军政,协助安苏娜女王梳理内政,推广汉话汉字,厘定税赋。待局势稳定,再行更化之策。”

“和亲”之议,被李琰轻描淡写却又斩钉截铁地否决。帝国的西方战略,朝着更直接、更彻底的征服与同化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

与此同时,遥远的东海,“望唐堡”在经历了初期的血与火的考验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陈永昌在击溃“鹰羽”部落后,采纳了随行译语人的建议,派出使者,携带丝绸、瓷器和精美的玻璃器皿,沿着大河上下游以及海岸线,主动接触其他与“鹰羽”部落有仇怨或者较为友好的土着部落。通过展示大唐的

最新小说: 回到汉朝当大佬 灭世魔龙三岁半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大唐男保姆 九娘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火烧黎明 不学鸳鸯老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