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临阵必以一当十,前赴矢石。
此谓赏而恤其已亡。”
“好事者或曰:‘文臣监军,必碍将权。
文官犯错,反罪武将。
’臣应之曰:‘监军非夺权,乃正其过。
’昔诸葛亮用马谡监王平,虽败犹明赏罚;今若参军只谏不制,将权不失而谋议益审,何碍之有?”
“又曰:‘士卒性顽,纵免役厚赏,未必用命。
’臣应之曰:‘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围盱眙,沈璞麾下数千人皆裹疮血战,非为他,以璞与共衣食,赏不逾时也。
人非草木,岂不知为己而战乎?”
“致勇之效,国之存亡系焉。
若行此策,其效有三:将无专横,则调度合一;卒无怨恨,则死战如归;文武相制,则赏罚明信。
昔魏武帝行军功爵制,遂平北方;武帝抚士卒、严赏罚,乃定江南。
今大宋虽失河南,若能致勇于将,结心于卒,则淮北可复,中原可图。
愿陛下鉴北伐之失,法高祖之谋,勿使将帅养寇以自安,士卒怨上而避战——此非独强兵之术,实存亡之基也。”
“防微第八。”
“古训鉴今,患生于微。
昔者,武帝定关中,谓王弘曰:‘敌国之患,不在外侮,而在萧墙。
’谢晦叛荆楚,陛下叹曰:‘微隙不塞,终成溃堤。
’盖天下之祸,起于纤毫;边陲之危,萌于私怨。
今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屡寇淮泗,而江南归正军民日众,若不防微杜渐,则一夫通敌,千里溃防,非虚言也。
此所谓备周则寇不能乘,虑密则奸不能。
正今日之急务。”
“昔晋室南渡,有苏峻部将降后赵,教其造楼船攻建业;燕人冯跋叛魏,遣人密结柔然为援。
今我大宋之患,类有三端:工匠通技于敌,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围盱眙,其攻城车械皆仿江南样式,闻系彭城叛匠所授;士人泄谋于虏,去岁魏师入淮,避战之策辄为敌知,或云京口失意举子阴通魏谍;归正人反覆于边,泗州流民,先受宋官,后复北归,教魏人掠秋熟、断漕运,此沈璞守盱眙时已奏闻者。”
“今朝廷于防微之术,有三阙焉:归正管理疏阔,归正人入籍,仅核姓名,不察过往,间自言避役南来,实则魏廷遣之刺探江防;士人铨选失察,江南诸州,凡北来士人,一概授以文学掾,不问其是否与魏有旧,昔谢晦叛荆楚,其谋士皆北人;工匠管制弛废,建康作部工匠,逃亡者众,闻多匿于江北,为魏造兵器。”
“臣谨献防微五策,琢以杜渐,以绝祸萌。
一曰,立司察院以核归正,仿典签之制,于江、淮诸州设司察参军,专掌归正人审查。
凡北来者,先居安集营一年,察其言行;有武勇者,须三旧臣保举,方许入军;
通文墨者,试以边事策,观其向背。
昔谢灵运谋反,何尚之以察其微志先奏,此其法也。”
“二曰,行‘连坐法’以束士匠:士人授官,须邻里三保,若通敌,保人同罪;作部工匠,皆注户籍,逃亡三日不,家属配军;边州商贾,出入关津,须持验引,无引者以谍论。”
“三曰,设流言科以靖舆情:令御史台岁遣